“2012届高职高专实习生毕业典礼暨一汽-大众新员工入职仪式”在长春举行
8月15日,“2012届高职高专实习生毕业典礼暨一汽-大众新员工入职仪式”在长春举行,这标志着一汽-大众已经实现成熟的高专院校学生定向培养模式;
一汽-大众一直致力于人力资源体系的建设和完善,通过校企合作打造可复制性的人才培训机制,为企业实现更高的产能规模储备输送高素质人才;
一汽-大众不仅为实习生们提供了学习、发展的平台,更时刻给予他们关系和呵护,体现出员工眼中最具吸引力公司的人文关怀。
2012年8月15日,“心相携 新征程—2012届高职高专实习生毕业典礼暨一汽-大众新员工入职仪式”在吉林省长春市举行。凭借创新性的校企合作的培训模式,一汽-大众实现了人才培养定向化与培养机制的可复制化,为实现更高的产能规模奠定了强有力的人才基础。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安铁成、党委书记 工会主席姜延春、副总经理郜德吉、人力资源部部长刘仁平以及来自吉林、四川、广州11所校企合作的高职高专领导,与2956名毕业生参加了毕业典礼,共同见证一汽-大众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
立足高品质 强化人才培养储备能力
入职典礼上,一汽-大众党委书记兼工会主席姜延春首先向新入职高职高专毕业生致欢迎词,他代表公司对来自四川、广东、吉林的学校领导及老师表示感谢,同时欢迎新入职的员工加入一汽-大众。
毕业典礼上,11所高职高专院校领导为实习生代表颁发毕业证,并对表现优异的实习生授予“一汽-大众优秀实习生”称号;同时,仪式现场一汽-大众人事副总经理郜德吉代表公司向毕业生代表签发了劳动合同。2956名毕业生的加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汽-大众这一国内顶尖汽车企业的高速发展和对技术人才的吸引力。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安铁成莅临现场并致辞:“人才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根基,正是在政府及各方面的支持下,在校企合作模式的带动下,一汽-大众才能和学校一起培养出众多的业界精英,为一汽-大众战略蓝图构建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通过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的培训模式,目前一汽-大众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可复制的汽车技术人才培养机制,为企业扩大规模、提升产能提供人才储备与人才保障。未来,这种可复制性的培训机制将在成都、佛山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届时,一汽-大众不仅将拥有165万的产能规模,更将拥有与之匹配的高素质人才储备,真正地成为高品质汽车的代名词”。
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汽车行业正面临严重的人才缺口,据《中国汽车人才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汽车产业技术人员年需求2015年将突破500万人大关,到2020年将能够达到776万人。作为中国最优秀的合资企业,一汽-大众一直注重人才储备和培养。随着校企合作模式的不断深入,一汽-大众采取通过多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大批高素质人才有效填补了企业快速发展过程中的人才需求。
创新培养模式 实现企业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面对产能规模逐渐扩大带来的人才需求,一汽-大众创新性地制定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定向培养机制。即通过与成都、佛山当地高专院校合作,形成定向化、专业化的人才培训机制。学生不仅要用2年的时间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和一汽-大众与校方定制的专业教材,更要用1年的时间进入一汽-大众长春工厂的培训基地,进行实际操作培训。以一汽-大众各车间工作过程为主线,实习生能够把汽车生产各岗位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融合到工作过程之中,实现理论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汽车职业与相关专业、实践岗位与机械大类课程的对接。通过在不同岗位上轮训学习,一汽-大众与校方合作,力求将实习生们培养成岗位技术过硬、职业素养良好、创新改善能力较强的优秀人才。
经过多年的发展,一汽-大众已经建成了国内最大的专业汽车人才培训基地,更形成了成熟的、可复制的技术人才培训体系。这种校企合作定向培养模式,不仅满足了企业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体现出一个优秀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对于人才的培养,一汽-大众还形成了自身的孵化文化和人文关怀理念,不仅保证实习生技能培养,更注重整体素质的提升。在实习期间,为了挖掘学生们的潜在能力,提高学生实习主动性,在带薪实习的基础上,一汽-大众还给予学生许多精神和物质上的鼓励和帮助。“在短短的实习期内,我们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还深深感受到了一汽-大众给予我们的温暖和关怀,因此 我们非常荣幸加入这个大家庭,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努力。”一位优秀实习生代表在毕业生典礼暨入职仪式上表示。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一汽-大众致力于人才培养的投入和努力,不仅成为其完成2015年165万辆产销规模目标的有力保障,更是夯实基础实力,强化体系竞争力的远见之举。从长远看,这也必将带动中国汽车产业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提升,有利于促进整个汽车行业持续快速的发展。据悉,未来一汽-大众成都、佛山工厂也将相继建成专业化的汽车制造人才培训基地。届时,一汽-大众将形成东北、东南、西南三大人才储备基地,为165万产能规模输送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并将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就业率提升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