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行业跋涉,不是一件简单轻松的事情。草根出生的李书福面临的窘境和磨难,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应付的。在布满荆棘的曲折之路上,李书福踽踽而行。
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他想尽各种办法筹集资金,甚至把自己浮沉于商海十几年才树立的商誉作为了这个梦想的赌注;暂时拿不到“准生证”,他选择了“借壳生蛋”的迂回之路。
造汽车除了资金和“准生证”的问题外,还有一个难题没有生产汽车的人才。
21世纪有句口号,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而在那个年代,有高技术要求的汽车行业,人才也是生产力。可是,在生产环境简陋、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李书福请不来专家,专家也不相信这样一个汽车制造业的“门外汉”能造出汽车来。让很多人大跌眼镜的是,第一辆吉利汽车居然是靠钣金工一榔头一榔头敲出来的。
“吉利汽车工业的发展轨迹与中国其他汽车公司的发展轨迹不太相同。吉利汽车没有优越的条件,没有享受国家任何的特殊保护,当然也没有任何现成的造车基础。但是,吉利有一片自由的天空。”李书福回忆这段造车史时,曾经一字一顿地说道。或许正是拥有了这一片自由的天空,吉利才得以恣意翱翔。
吉利集团的创业史中有这样的记载:李书福准备大刀阔斧地生产汽车时,把原来在吉利摩托车任职的员工名单一一进行了排查,终于发现有三名工程师曾经在汽车厂干过。对于这一发现,李书福喜出望外,而这三名工程师就成了吉利汽车最早的中坚力量。在李书福的鼓励下,他们在那800亩的空地上开始了创业。
当时创业的条件难以想象的艰辛,李书福遇上的种种困难可谓是千重山万重水。但是,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没有放弃,即使“走投无路、头破血流”,也会一门心思地向前冲。拼搏精神在创业初期彰显得淋漓尽致。
敢让钣金工做汽车的设计师,这一大胆的决定只有“疯子”李书福才敢做。面对媒体,他曾经这样表述道:吉利车是一个婴儿,21世纪的汽车婴儿,现在还是踉踉跄跄,刚刚起步,但是这个婴儿有志向。家里很穷,穿着破鞋,背着破书包,几本书可能还是向同学借的,但是他很勤奋地学习,所以他今后有可能成为有用的人……
这个“人穷志坚”的汽车婴儿吉利就在这样的状况下进入了大家的视线。最早下线的汽车是靠着钣金工的榔头敲打成形的。吉利集团迎来了它历史上引以为豪的“钣金工时代”。
李书福在回首这段往事时,也心有余悸地发出这样的感慨:“我们一开始生产汽车时,条件非常简陋。我们没有多少资金去采购先进设备,我们全部靠我们自己的双手,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去设计、制造所有的设备,所以很难和那些专业性很强的、发展了100多年的汽车公司去相提并论。”
不管怎样,钣金工确实敲出了吉利集团的第一辆两厢轿车“吉利豪情”。
吉利集团内部口口相传的还有这样一个有意思的故事:李书福计划造汽车时,他想造的不是低端车,而是高端汽车奔驰。1996年,李书福买回来两辆奔驰,回到台州后,他就把这两辆奔驰全拆了。就像当年拆相机、拆冰箱那样,他要把汽车拆了,进行研究,然后再改造出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来。
两辆价格昂贵的崭新奔驰轿车,就这样上了他的“手术台”。事实胜于雄辩,拆了原车,再从香港买来奔驰的配件,重装,李书福居然造出了自己的“奔驰”。
最后,可能是担心侵权,李书福为这辆自己亲手组装的“奔驰”轿车配了一个玻璃钢的外壳。汽车有一个玻璃钢的外壳,在当时是个稀奇事。为此,李书福还在电视台做过广告,居然真的有人打电话来询问价格。从真正意义上来说,这辆“奔驰”才算得上是吉利集团汽车的鼻祖。
由于是用玻璃钢做的外壳,所以时间不久,这辆“奔驰”的车身和车顶就出现了凹凸不平的现象,而且该车在安全性等方面也存在问题,因此没有通过有关部门的审批。虽然没有造出“奔驰”,但是李书福从中认识到,造汽车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困难。李书福也由此改变了造车的策略,放弃了从高端车入手的原定目标,转而向低端车发起进军。
把汽车简化成“摩托车加两个轮子”李书福对这些艰深复杂问题的简化处理,反而成为正向激励,促使他一步步接近梦想。“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与智慧,奠定了他成功的基石,而李书福也成为“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践行者。
“吉利第一款投入批量生产并面世的车型是模仿天津夏利的豪情,采用的是天津丰田发动机公司为夏利配置的丰田8A发动机。如今,吉利已经成为一个拥有好几个车型的高速成长的汽车公司,我们很难不去问问当初第一款豪情的设计师是谁,回答很简单,钣金工!
实际上,由于豪情是手工敲出来的,所以它的图纸是在投入批量生产几年之后才由后来加入吉利的专业人员补齐的。”这是北京大学教授路风对李书福第一款豪情轿车的描述。
李书福最初造豪情的时候,走了一条“拆奔驰、仿夏利”的路线。因此,很多人会说豪情长着夏利的模样、奔驰的前脸,吉利豪情就是一场规模浩大的模仿秀。面对外界的质疑,李书福心中有谱:“没有模仿,就没有进步,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怎么站得好才是我们关注的问题。”
创业初期的吉利汽车面临着重重困境,进行模仿是节约成本的一个途径。而这样一部由钣金工敲打出来的汽车居然通过了相关审批,可以进行批量生产了。正如路风教授的感慨:“说来也怪,虽然是不符合规范的设计程序,但生产出来的车却还是不错的,而且因为在高速公路上跑得太快,引起了江浙交通警察的注意。”
李书福当时进行模仿,一是为了降低设计的成本;二是顺应市场的需求。李书福了解当时民众的心理,在整个汽车市场上,大家青睐国际品牌,但同时国际品牌轿车的昂贵价格又让很多人望尘莫及。吉利顺应很多人想买品牌车,但又想低价买入的需求,通过这场华丽的模仿秀,以低价态势,为豪情开辟了一丝生存的空间。
创业的过程很艰难,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需要每个践行者付出比别人多数倍的努力才可能让梦想照进现实。用榔头敲打汽车的历史已经远去,它记载着吉利创业的艰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