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季卖车,淡季整人。今年车市增速放缓,汽车业人事变动随之增多,似乎再度验证了这句话。上半年尚未过去,已有20多名高管职位发生了变动,其中自主品牌车企变动又占了多数。
例如风头正劲的长城汽车(601633,股吧)同时有两名副总裁离职,这对于向来以稳健著称的长城来说颇为少见;二是今年1月刚刚加盟众泰担任总裁一职的夏治冰被“边缘化”,仅任顾问一职;三是在江淮工作近30年的乘用车营销公司总经理王朝云被传离职。
自主车企喜欢“折腾”人事,折射出他们的经营压力巨大。
又见离职
“恭送王朝云先生,顺便……”5月23日,有知情人士在微博爆料称,江淮汽车(600418,股吧)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乘用车营销公司总经理王朝云将离职;消息一经发布即引发广泛关注。
王朝云自大学毕业即加盟江淮,至今工作近30年,正是在他的带领下,江淮汽车取得了MPV多年销量第一的成绩;此后江淮转型做轿车,王朝云同样主导着江淮轿车的营销。去年以来江淮乘用车变现不佳,公司为此一直在做调整,尚不清楚王朝云的离职是不是此次调整的一部分,不过该消息被曝出后,仍引发业内不少感慨。
此前,两家自主车企高层变动,已经引发业内广泛关注。上周,近两年保持高速增长的长城汽车,被证实同时有两名副总裁离职,分别是长城汽车副总、国内部销售总经理贾亚权和原主管战略规划的长城汽车副总裁崔之愚。此番人事调整,对于向来以稳健著称的长城汽车来说,相当罕见。
长城汽车在人才战略上一直很“保守”,不同于奇瑞和吉利等其他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长城很少向外界招贤纳士。长城汽车的高层管理团队中绝大多数是追随或加盟公司多年的“老员工”,而极少有“空降兵”。
另一方面,通常车企人事变更多数在业绩下滑之际,而长城汽车则恰恰相反。2011年,长城汽车销量达到49万辆,同比增长22.5%,增速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012年,长城汽车1~4月销量同比增14.3%。有这么好的业绩,按理说贾亚权、崔之愚正是幸福度指数较高的时候;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一名销售负责人,贾亚权的离职,多少有些出人意料。
与长城的人事变动相似,众泰汽车总裁夏治冰的最新职位变成了“顾问”,同样蹊跷。此次变动距夏治冰加盟众泰不过短短3个月时间。当时夏治冰选择加盟众泰曾引发广泛关注,因为以营销见长的他去处很多,但对自主品牌的情结让他选择了众泰,双方的“蜜月期”仅仅持续了不到3个月。
“自主的战壕里,有泥浆、有污血、有寒冷、有饥饿、缺衣、少粮、缺枪、无援。我无大志。希望有一天也能让兄弟们领上每年二十八月工资。哪怕只有一年。”1月17日,夏治冰在微博中的感慨言犹在耳。
变动频频
每逢岁末年初,本土车企频频传出高管变阵,这本身并不新鲜。不过相比往年,今年汽车业高管变动来得尤为多。上半年20多名高管变动中,自主品牌又占了绝大多数。
今年以来,多家自主车企发生过人事变动。2012年元旦过后,原福田汽车(600166,股吧)副总裁黄华琼离任,此时距其加盟福田汽车不过8个月。同样在1月,原华晨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沈毅离职,由刘宏接任。1月份离职的自主车企高管还有原昌河汽车总经理李黎、原四川汽车总经理张欣。
2月份,原江淮汽车董事长左延安离职,也让业内感到震撼。一直以来左延安都是江淮汽车的灵魂人物,他一手带领江淮从生存步入发展,是国有大型汽车集团中任职时间最长的负责人。随后安进接任江淮汽车董事长一职。2月份,童政荣接任昌河汽车总经理,黄华琼加盟奇瑞汽车担任总经理助理。
3月份,上任仅仅8个月的华泰汽车副总裁侯海靖离职再次掀起汽车圈轩然大波。一同离去的还有曾与侯高调携手同赴华泰时号称“国际化团队”中另外4人。侯海靖离职时感慨“就当一年演一场戏”,无疑是对当下自主品牌频繁换帅的最佳调侃。
>上周贾亚权从长城汽车离职,以及夏治冰从总裁变身顾问,延续了今年以来自主车企高管频繁变动的现象。“中国车市已经过了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爆发增长期,耐不住车市寂寞,首先就在人上做文章。”一位业界专家表示。
自主车企频繁换帅,与其当下遭遇的市场困境有关。2011年,自主品牌乘用车销售611.22万辆,同比下降2.6%,占乘用车销售市场的42.2%,市场份额同比下降3.4个百分点。今年4月,自主品牌乘用车销售51.99万辆,仅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0.8%,占有率比上年同期又下降2.8个百分点。
痼疾难医
实际上,尽管行业内高管变动频频出现,但他们并不缺乏追求者;几乎每一名有着业绩基础的高管,都有着多种选择。可以看出,几乎所有自主车企都是求贤若渴,甚至不惜重金聘请。
尽管如此,为何当下人事变动如此频繁?在一项针对业内人士的调查中,“汽车业高层次人才需求和争夺升级”这一选项获得了约半数的认同。而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心态浮躁在汽车业的体现”这一选项也获得了多达47%的支持。
自主品牌起步较晚,这些年尽管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外资品牌也在进步,尽管这种差距拉小了,但差距仍然存在。在技术、管理和品牌等都不如外资品牌,巨大经营压力之下,自主品牌无一不希望通过高质量人才和加倍努力,来推动企业增长。正是因为对个人而非体制寄望过高,造成了一种普遍的浮躁现象。
事实上,企业频繁撤换高管并非在所有自主车企中都存在,反而是在相对弱势的自主企业中带有一定普遍性。比如换帅成瘾的华泰汽车,前些年人事动荡不断的华晨汽车,以及高管换来换去的众泰汽车等。职业经理人在一种没有安全感的环境中,也更加倾向于挣“快钱”,而忽视了长远发展。
困境待解
“中国汽车人才现状是:拆东墙补西墙,墙墙有破洞;你挖我,我挖你,彼此彼此。”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付于武曾这样形容汽车业内的人事变动。从过往事件看,频繁的人事变动,对管理体制完善的合资企业有利,对自主品牌车企则并不是利好。
目前行业内有一种趋势是,越来越多人才正在向外资品牌和合资企业流入。相比自主车企,合资企业有着成熟的管理体制和晋升机制,它们品牌更加强大、经验更加丰富,在同等付出条件下,更容易出成绩;在自主车企不仅要承受更大压力,付出更多艰辛,但由于管理和执行等方面原因,很难获得认可。
过去几年自主品牌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以经济效益为核心,却忽略了人才储备,由此造成的困境比比皆是。有的缺少技术领军人物,以致于发展到一定阶段没有了后续产品;有的管理团队不稳定,高层管理者频繁变动,甚至于出现“换个采购总监就换配套供应商”的现象。有些企业盲目地合资、并购,人才流失严重,在企业变成“巨无霸”的同时却没有相应地变强。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行业内有一种误区是,靠钱就可以买到人才。但实际上,用钱买来的人能解决一时之需,却难以解决持续之需。一个搭配合理、能力完备的人才团队,绝不仅仅是靠一时“挖墙脚”就能组建起来的。没有对人才的投入和培养,就不可能打造出一流的管理团队,没有长远的人才发展战略,企业要想上一个新台阶,甚至想跨入到国际水平的公司行列,也无异于是天方夜谭。
“要做乘用车,就要了解乘用车的生产和营销方式。其实福田汽车是有这个基础的。”宇辰认为,而王朝云、贾亚权这两位在自主品牌领域中均有丰富经验的“大将”的加盟,将使福田全面切入轿车领域的底气更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