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车史趣话
- (宇通客车,《纵横神州路》山东采风)
|
|
随行记者:卢亚伟
摄影:李卫东
车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发明之一,尽管车的起源是多元的,但直到15世纪末,世界上还有将近一半的地区不知用车。而我国关于车的记载则可以追溯到夏代,实用的车也曾在商代的墓葬中出土。在我国,车的历史和国家的历史一样漫长。
在车出现以前,聪明的原始人利用滚柱脱离了大件物品双手搬运的劳作,那该是车最早的雏形。因为没有文字记载,我们无法确知他们的灵感是否来自蜣螂滚粪,但可以肯定的是,滚柱的利用让人类离爬行动物又远了一步,并直接促进了车的诞生。 |
|
|
《左传·定公元年》中写到:"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这是中国关于车的最早记载,由此我们也得知了奚仲是夏代很著名的古车制造商,只是当时的车被无情的岁月深埋于尘土,至今没有被发掘出来。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车,是在商代制造出来的。商车的结构特征是:单辕上曲,前端横置车衡,衡上缚双轭驾两匹马,车轮高大,车轴长,轨距宽大,轴和辕在车箱(舆)下作十字相交刻槽相含,车箱横向长,车门开在箱后--白了说,也就是一古代的SUV,不过它更多地被用在战场上。这在它的车横上就看得明白:锋利的尖角散发着冷冷杀气,拿下来撇直就是一双头标枪,可用于现代体育事业。
不过这车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扶手,平衡性差,用它打仗的时候要边蹲在车里,边拿着武器戳敌人,姿势有失"君子坦荡荡"的风尚暂且不论,稍不小心就会滚下车来作了轮下冤魂。于是,在西周时人们发明了带扶手的曲衡车弥补了这个缺点,另外他们还为非战争用车配备了銮铃等车饰。在《诗经·大雅》中就有
"四牡骙骙,八銮喈喈"的记载,意思是四匹马儿跑得猛,八个銮铃响得欢,足见当时贵族们的私家车是何等的富丽堂皇。
|
 |
时至春秋战国,车的配备更加华丽,制造工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后李春秋的车马坑里我们发现,不仅车的构造较前期有了很大的改进,连拉车的马也有了精美的马饰。如此做法竟和当今人们为宠物穿上一件花裤头的时尚如此接近,不禁让人感慨古人之前卫实非我辈所能比!另外,应当时繁多而激烈的战争之需要,战车的改进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运动更灵活,杀敌更狠毒,比如将轨距减小,车辕缩短以及将车衡上的尖刺改为刀矛状等等技术改进,无不体现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待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般无情"的朴素革命观和对专业技术的创新意识、开拓精神。 |
 |
 |
如果说敞蓬车仅是一种时髦,那么封闭型的车则是一种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新潮。在战国之后,务实的秦人充分考虑了个人隐私以及阴雨天气的需要,逐渐加大了车盖和封闭型车箱的普及力度。在根据陕西临潼秦皇陵出土的2号铜车马制作的复制品上我们完全可以领略到封闭型车在当时风靡上层社会的风采。到了汉代,封闭与不封闭甚至逐渐上升到了权力象征的范畴。封闭型车唯有皇帝和高级官吏才有权力乘座(皇帝坐
"辂车",高级官吏坐 "轩车"),而一般的官吏则只有坐仅有伞盖,四面敞露的"轺车"的份儿,连敞蓬车的时髦都没得赶。中国人"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观念或许就是由此产生的吧。 |
与此同时,汉代乘马车者为保持仪容起见,还要讲究一套姿势,故有所谓的"坐车之容"、"立车之容"等规定,但在近似驰骋的马车上要保持姿势,不受一套正规的训练又岂能做到?所以到了东汉末期,鉴于长期端坐会压迫坐骨神经引发疾病以及政府培训会增加财政赤字等复杂得如今无从考证的原因,其时的统治阶级转而喜乘牛车。牛车较慢,行步安稳,而且车身高大严密,车厢又是封闭型的,可以任意障帏设几,坐卧由我,甚至行车时在这宽阔而封闭的车里做些小小动作别人也是无从得知。于是牛车在南北朝时期广泛流行。
|
 |
 |
到了唐代,车的发展才真正走到样式繁多的豪华级。《新(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唐制皇帝车舆即有五辂:玉辂、金辂、象辂、革辂和木辂,依皇帝出行的不同目的而乘坐不同的辂。唐辂不仅车舆宽阔,车轮高大,上饰重盖,形貌宏伟;盖顶饰博山,周饰圆镜,车舆左饰青龙,右饰白虎,画苣纹鸟兽,饰金凤翅,车舆后左右均插彩旗,旗首饰金龙,衔绶带垂铃等装饰风格更是百般考究,将奢华发挥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然而这种极尽华丽的辂车却只有在盛大庆典中才得一用。当时更多时候,男人出行喜骑马,而女子则坐牛车。 |
当到了盛唐之后,男人骑马,女子改坐轿,到了后来的后来,有的女子也喜欢上了骑马,而女子骑马毕竟不雅,开始之时为遮人耳目,女骑者会先用帏帽将自己的耳目遮起来,后来嫌麻烦就干脆穿一男装了事,由此在看到男人在当时社会一手遮天的同时,也可看到女人闹革命的意识不是到了近代才有的。时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女人取得�"半边天"的称号,着实不易,而敢于对男人面前指手画脚,呼风唤雨的女中豪杰,其革命气质、英雄气概相比唐代骑马女子更是难得!
|
|
|
但由于人们对骑马与坐轿过度的偏好,直接导致了明清时期此两种交通方式的盛行,而抑制了制车技术的发展。在这个阶段,除军事用车外,以客运和货运为主的车辆基本上都是外观形式上的变化,无非将车舆改为亭子形状,由单辕改为双辕,而没有本质上的进步。可随后欧洲爆发了工业革命,发明了蒸汽机车,中国制车技术则更显落后。与之相比,乘轿、骑马的交通方式除了为国人提供了很多的轿夫、马夫的工作岗位外,恐怕看不到更多的积极意义了。
在近代与现代"中西合璧"、"师夷长技"等思潮运动中,尤其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社会对制车技术的落后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中华民族又岂是自甘落后的民族?所�"追"就一个字,宇通与德国MAN之间的强强合作共攀世界客车技术颠峰便算得上发生在眼前的壮举,中国汽车工业以多种形式,百般方法,"拿来主义",向国际先进制车技术看齐,在近几年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获知宇通推出的"莱茵之星"获得了世界客车联盟颁发的"2003年最佳豪华旅游车"称号后,还不是让每个中国人心中喜不自胜,脸上扬眉吐气:小样的,我还追不上你! |

不过,伟人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正因为伟人晚生了几年,明清统治阶级不明白这个理儿,守着领先世界的制车技术却坐在轿子上,最后让人赶超了不是?而今伟人有言在先,并且我们也能认识到自己与世界最先进的还有不小的差距,所以,最后勉励一句:追!
如欲转载请注明转载自:“http://www.chinabuses.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