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部件企业海外收购热潮观察
逐渐加剧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汽车及零部件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2009年里汽车行业的不景气连累零部件行业进一步萎靡,许多国际零部件巨头也不得不抛弃旗下部分配件公司和技术以求自保。于是2009年里上演了许多“小鱼吃大鱼”的情景:一些相对不怎么有名气的中小企业收购或兼并国际知名的大企业的部门、业务、技术,而中国力量在这些不寻常的事件中经常扮演着令人惊讶的角色。这股中国零部件企业海外收购潮是否代表着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已经具备了跟国际巨头一拼高下的能力?从这些收购中国内零部件企业能得到多大质的飞跃?而我们还能从这一系列收购中发现些什么超出事件本身的意义吗?
收购意味着什么
2009年12月14日,北汽宣布与瑞典萨博汽车公司完成了相关知识产权的收购工作,为这一年里的收购系列案划下一个句点。北汽称此次收购包括了萨博三个整车平台和两个系列的涡轮增压发动机、变速箱的技术所有权以及部分生产制造模具,并称本次收购是中国车企通过海外并购案中,最直接有效建立自主核心技术的案例。
同一天,浙江汽车零部件公司、宁波韵升股份有限公司与日本日兴电机的四个股东签署股权转让合同,宁波韵升以近9200万元的价格,收购了日兴电机工业株式会社79.13%的股权。
而另外一起曾造成一时轰动效应的零部件企业收购案也发生在前不久,2009年11月2日,中国最大一宗汽车零部件海外并购案京西重工签约收购美国德尔福公司减振和制动业务案,更是鼓励国内零部件企业纷纷走向海外。有人认为一系列收购案是中国汽车及零部件业界已经足够成熟的一个标志。真的是这样吗?
零部件企业海外收购成热潮
一系列的收购案是否意味着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已经足以与国际零部件巨头一拼?为此客车网[www.chinabuses.com]记者咨询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理事宋健教授。宋教授认为,国内零部件企业海外收购,这样的企业不足以引领行业发展的方向。很多企业的收购,只是单纯限制在对于品牌和人力的收购,要达到真正市场和技术的双重收购,还远远不够。现在我国很多零部件企业虽然规模不小,有的也具有海外收购的资本实力,但是产品相对单一、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在技术开发上还是无法与国际零部件企业比拼的。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理事宋健
技术收购是关键
金融危机肆虐,欧美许多著名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都被困于危机,纷纷出售旗下项目,更有甚者已进入破产程序,欲出售相关资产。中国零部件企业认定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此时收购必将具有战略性意义,必将对中国汽车业、汽车零部件业造成深远的影响。那么,收购就是简单的融资将对方企业买下来就完事了吗?这是远远不够的。
零部件企业海外收购须谨防“看上去很美”
宋教授告诉记者,全球零部件企业的发展模式比较有前景的是全球采购,选择余地大,有利于零部件供应商的长远发展。如德尔福,以前曾属于通用,分家之后发展不错。博世也是独立的零部件企业,不隶属于任何整车企业。在国外零部件企业和整车企业之间联合开发零部件,整车企业支付开发费用给零部件企业,然后开发成果独享。通过和整车企业的一次次合作,零部件企业积累了经验技术。在中国,零部件行业大部分是民营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就容易满足,所以不易做大,而且也没有实力支持做大。国内的有实力的零部件企业,基本上都是整车企业集团下的子公司,没有整车企业给独立的零部件企业开发经费。这就限制了模式的发展和技术的开发。国内的零部件企业不应该一味强调市场占有率,收购也许能一定程度的扩大市场占有率,但长远来看,不如多将资金和精力放在技术的研发上,做好更有技术含量、更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
宋教授认为,零部件企业可以换一个思路,有些企业已经有一定的资金积累,资本的力量确实是比较强大的。应该先从研发开始合作,收购有时候效果并不比研发合作好。老想着吃现成饭,想没有风险地谋取利益最大化是不可能的。即使是金融危机,国外的企业也不大可能把已经赚钱的产品完全卖给我们。如果国内企业在创业时就一起参与开发,自己有了技术功底,就不用大手笔的去收购,不怕没有市场了。
由此可见,竞争的关键并不在于收购的企业曾经多么辉煌,而应注重技术的收购和研发。国产汽车零部件怎样才是真正的走出国门?绝不仅仅是单纯的收购海外企业、海外资本,收购的核心内容应该是技术范畴。收购对象不一定要是企业,可以是技术,也可以是技术的使用权。花钱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才应该是海外收购的本质。
1、凡本网注明“来源:www.chinabuses.com”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客车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www.chinabuses.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客车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 从钛酸锂“逆袭” 看新能源客车动力电池“三国杀”[03-29]
- 直播—“安凯美丽中国行”第四季银川站[03-29]
- 康明斯:链合全球技术资源,构建本土化模式[02-04]
- 扬子江雷洪钧:大客车更适合用磷酸铁锂电池[01-30]
- 欧科佳张小平: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互联网+”公共交通[01-11]
- 欧阳明高答客车网:“十三五”客车电池什么样[01-15]
- 2016百人会23位专家领导共话新能源客车[01-27]
- 谁家的车 让精明徽商敢做吃螃蟹的人[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