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弯道超车迷雾
当中国汽车工业即将膨胀到年产销2000万辆的时刻,我们却还不得不面对核心零部件缺失这样的尴尬。普遍的舆论认为,新能源汽车将是中国汽车工业未来能够比肩世界的一次历史性机遇。
那么,面对着传统车上的技术差距,弯道超车能否变为现实?当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了中国汽车厂家趋之若鹜追赶的时髦方向,冷静下来思考,我们到底要造怎样的新能源汽车?现在的产品又是否如我们自己所描述的那样,能够“超越世界”?
2011年3月26日,第三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的一大议题就是《破除弯道超车的迷雾和新能源汽车的未来》。《汽车商业评论》常务副主编刘杨主持该议题的讨论。
业内专家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荣惠康、吉利集团副总裁、吉利汽车研究院副院长赵福全、麦格纳中国区执行副总裁孙星原、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许敏、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殷承良对此进行了激辩。
新能源汽车的复杂局面
荣惠康:现在,尤其是电动车,是非常热门的话题,已经形成一种舆论。现在,中国所有的企业,包括合资企业,都在开发新能源车,都在把电动车当做主导开发项目。
至于说哪个企业要怎么搞,这个问题很复杂。我这里有两份资料。第一份资料是工信部做的十年能源发展规划,叫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2011-2020年版本)。我是2010年9月拿到这个版本的,2011年5月1日之前可能出台。在讨论中,大家分歧很多。这个规划中把新能源汽车画了一个框,提到“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
我觉得电动车的发展没有错,这是全球的发展方向。但是,我们不能忽略替代能源。
能源问题是全球三大问题之一,中国一直把节能减排作为第一要务。中国政府发布了节能减排目标,政府部门要更加重视能源问题,引导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中国要加大力度发展十大能源,混合动力、甲醇、天然气、充电电池汽车、二甲醚、燃料电池、氢能源、生物柴油、乙醇、煤制油。而且,中国的十大能源产业要分几类发展,最急需的,能够见效的,马上能够解决节能减排问题的,要在政策上给予最优先的考虑。有些要强化开发,在政策方面加强科研,其次就是抓紧开发的长远目标,最后还有一些要限制发展。
我认为应该分四类。第一是要鼓励开发混合动力汽车、甲醇燃料汽车、天然气汽车;第二是要强化充电电池的科研力度;第三,积极支持燃料电池汽车、生物柴油的使用;第四,限制开发乙醇、煤质油。
孙星原:对于新能源,全世界各个国家都有各自的想法。以电动车为例,炒得非常热的国家是以色列。以色列这个国家的国土面积就那么宽、那么长。人们说的续时里程等问题在这里都不存在,在新加坡也是如此。这与他们的环境和人文结构非常符合。我们国家对石油的依赖是一个战略问题,就像荣老所说的那样,如果我们尽可能在发展交通的过程中减少对油的依赖,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例如,伊朗的天然气汽车是全世界最多的。我们要吸收全世界的各家之长,看看我们的能源战略是什么?我认为,中国的新能源开发无非就是要解决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荣惠康:我们的电动车成熟的程度如何?2003年、2004年的时候,我去了深圳7次,支持比亚迪上新能源车。比亚迪为了搞新能源,投资了3个亿建设电池厂。他们现在在深圳有一个新能源车的出租车队,一共30辆车,每台车的成本是29.8万元。国家补助6万元,深圳市再补助6万元,剩下的车价也在17.8万元。而一辆普通的比亚迪F6轿车售价也不到10万元。电动车成熟的程度决定于电池。它的体积、重量、价格、充电时间、续航里程、电池报废的处理,这些问题都面临挑战。
替代能源方面,2006年奇瑞汽车开发了第一辆甲醇车,上海华普、长安奔奔也有类似的产品。工信部从2010年第三季度开始,用华普汽车、奇瑞汽车和一汽的甲醇车在天津理工大学进行了实验,并开始在陕西省、山西省、上海市进行推广。
“863”计划走了弯路
刘杨:我们研发新能源汽车的时间并不算短,政府的投入力度也很大,但是为什么现在我们的新能源汽车和国际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原因在哪里?
殷承良:应该说,我们的“863”计划走了弯路。从根本上说,我们从“十五”时期大力推广电动车,这个决策很正确。现在国内电动车的热情也是和“十五”期间的推广密不可分的。但是当时我们并没有考虑周全。人们认为经过“八五”时期和“九五”时期的两个五年计划,我们在电机等方面有了一定进展,提倡可以以整车牵头为主大力发展电动车。
但是在那时,在零部件、关键总成和基础元器件的布局先后上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当时设计的电动车版图就是整车、电池、电机、电控。现在来看,这个设计不太合理。
以电控为例,电控是整车企业的命脉所在,人人都想拥有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因此当时我们很多高校花费了大量心血研发出的成品,不被企业认可,不能配在整车上。巨大的投入之后,结局就是白忙一场。
电机和电池方面我们也忽略了两件事,可以称作“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上不着天”是说,我们做电机和电池,缺少功率电子研究,核心零部件都在国外。我们买不到最好的,买回来的都是工业级的电机,而不是汽车级的,价格也极度高昂。我们对此毫无设计和制造经验。
“下不着地”是说,我们做的电机都不是专门为汽车而生产的。我们现在看国外都是发动机和电机耦合在一起,或者把变速器和电机耦合在一起。我们当时没有这些概念。我们的电机根本没有总成的概念,就强加在汽车上。电池的成组技术和电池管理系统我们都没有做。这不是电池厂可以做的,而是要依靠整车厂结合过去传统汽车大量的数据经验,和整车一起开发。
我们现在缺少的一是上游产业的核心零部件支持和基础元器件的生产,少了一个产业基础的布点,二是少了系统级的概念,我们的整车厂缺少自己集成系统的能力。最后结果往往是,我们的企业把工业电机和发动机放在车后,傻大笨粗,就号称混合动力,这是很低端的水平。现在我们慢慢知道有系统级的概念,大家也认识到这个问题。快要接近市场的时候,就必须要去调整。
1、凡本网注明“来源:www.chinabuses.com”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客车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www.chinabuses.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客车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 关注校车安全永不过时[07-12]
- 十年 客车行业酝酿出新的格局[01-04]
- 黄宏生大起大落的传奇人生[12-21]
- 博世的百年品牌发展之路[11-21]
- 大陆集团推出48V车载电力技术[11-29]
- 海格百亿大单:“水到渠成”的收获[11-28]
- 安凯宝斯通以实际行动提升智能制造[11-27]
- 大金龙在海外市场已成为“实力派”[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