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公交车运行安全 必须掌握车辆运行中的安全距离及其控制
为保证公交车运行安全,强调行车中要保持安全车距。多少米是安全车距?在高速路上经常看到的车距,如 50 米、100 米、150 米、200 米等又怎样识别?现就以上问题分析行车中的安全距离及其控制把握。
1.与前方车辆保持 4 秒(钟)的跟车距离
行车中跟车距离不能太近,与前方车辆保持 4 秒跟车距离。4 秒(钟)的跟车距离是逃生空间,4 秒(钟)的跟车距离在数值上基本等于车速,例如 :车速 10 公里 / 小时时的跟车距离为 10 米,20公里 / 小时时的跟车距离为 20 米,30 公里 / 小时时的跟车距离为 30 米,40 公里 / 小时时的跟车距离为 40 米,以此类推。
冬季在冰雪路面上驾驶,不得空挡滑行,要用低速挡控制车辆,保持平时 3-4 倍的安全车距。
保持 4 秒(钟)的跟车距离,有利于安全行车:驾驶员看到危险至信息传递到大脑需 0.5 秒,大脑综合各类信息做出正确决策需要 1 秒,决策传递至四肢指挥动作需要 0.5 秒,由于车辆行驶的惯性和刹车性能等其他客观因素影响,一般需要 1-1.5 秒才能成功避免危险,共计需要 3.5 秒时间,留下 0.5秒的空间为逃生空间。
通过测算, 车辆在一定速度(10、20、30、40、50、60 公里 / 小时)下应与前车分别保持 12 米、24 米、32 米、44 米、56 米、68 米的安全距离(4秒时间行驶的距离),依次类推。安全车距在数值上大体等于车速对应的车辆行驶距离(表 1)。
如果跟车距离过近,遇到前方车辆紧急刹车时,由于缺少足够的空间和反应时间,常常会造成追尾事故;跟车太近时,驾驶员会更多关注前车刹车灯,而忽略左、右和后方的信息;紧跟在一辆车的后面,驾驶员也易出现疲劳,发生交通事故概率会大大增加。
2.提醒后方车辆保持车距,不盲目倒车
要提醒后方车辆保持车距,后车至少保持 2 秒跟车距离,也就是 4 秒跟车距离的一半。行车中如果发现后车跟车太近,可轻踩刹车,点亮刹车灯提醒后车。
倒车时视线受限,要注意观察后面周围环境的障碍,并且注意环境情况是变化的,不要急躁,不盲目倒车。倒车三原则 :最好不倒、先查后倒、尽量短倒。
3.左右方保持安全侧距,避免产生交叉
要保持左右方安全侧距,占住道,不压线、不跨线行驶,走对路。进出站、转弯、变更车道等改变方向时,先打转向灯,注意观察和避让,做到转弯让直行、“眼不到手不动”,否则可能侵权。
安全侧距是车辆行驶中与运动体、静止物的侧向安全距离。根据车速,一般来说,时速在 40-60公里时,与同向行驶车辆的侧向最小安全距离为1-1.4 米,与异向行驶车辆的侧向最小安全距离为1.2-1.5 米,与人行道的间距应为 0.5-0.8 米。时速在 30 公里时,车辆的侧向最小安全距离为 0.75 米,与人行道的间距 0.6 米为宜。
往左或往右急打方向时,要注意车身与周围物体的距离,防止圈车或甩尾与周围物体刮碰。很多电动车、摩托车驾驶人安全意识差,不带头盔,有的还载着学生,要注意观察电动车、摩托车和自行车的动向,保持安全车距和侧距。
4.上方注意限高,防止刮碰
注意观察道路上方限高、有无垂下的电线、能刮碰到的树杈树枝等。
5.雨天行车加大安全车距
雨天视线变差,路面变滑,需要加大安全车距,谨慎驾驶。纯电动车辆经过积水路面时水深应不大于 30 厘米,控制车速在 10 公里 / 小时 ;水深超过30 厘米禁止通过。
以上是公交车运行安全距离控制和把握,行车中还要注意行驶路面的选择,避免与其他障碍物存在交叉和距离太近,确保行车安全。
来源:青岛真情巴士集团
1、凡本网注明“来源:www.chinabuses.com”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客车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www.chinabuses.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客车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 李小鹏在全球可持续交通高峰论坛(2024)全体会议上作主旨讲话[09-26]
- 城市公交停车(保)场安全生产管理规定[09-13]
- 如何运用乘客与市场调查优化公交线路运营[09-11]
- 成都市快速公交系统建设与运营实践[08-19]
- 中小城市公交线网优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发展需求及优化策略[08-16]
- 城市公交行业驾驶员心理健康调查及对策建议[08-08]
- 城市公交企业如何开展安全隐患排查?[08-06]
- 城市公交企业基层班组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