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推行公交响应式停靠 需要注意哪些要点?
近两年部分城市推行了公交响应式停靠,即公交车到达站台时,根据乘客需求开关上下客门,或在站台无乘客上下时可不停靠通过。公交响应式停靠对乘客来说,可提高乘客出行效率、节省出行时间成本;对企业来说,可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供更快捷的公交出行服务、提高公交吸引力;对公交驾驶员来说,可降低驾驶员工作强度、提高驾驶专注度;对城市来说,可减缓交通拥堵、降低能源消耗,助力城市绿色出行氛围的形成。下面从案例出发总结公交响应式停靠的推行要点。
一、相关案例
(一)深圳
深圳巴士集团于2023年7月17日在52线、M465线、M313线、122线、M158线试行“响应式停靠站”服务。
“响应式停靠站”是指车辆运营至站点时,若车内无乘客下车,且站台内(含站头至站尾区域)无候车乘客,车辆将不停靠该站,慢速沿站台滑行通过。乘坐“响应式停靠站”线路的注意事项:候车时要找准相应站台,及时关注所乘坐线路车辆,车辆快进站时可招手示意驾驶员,以免错过上车。上车时,请留心观察车内上客门、下客门等区域张贴的“响应式停靠”提示标语以及下客门柱上“下车铃”位置。乘车时,仔细聆听车内语音报站,如要下车请提前告知驾驶员或前往下客门按铃,准备下车。
响应式停靠线路在车身、车厢内看板、椅背、拉手、车门处都张贴了提示标贴和海报,方便市民知晓。“响应式停靠站”的小型车辆全部座位附近均有安装按铃,大型车辆下客门柱处安装按铃。
(二)郑州
2023年1月1日起,郑州公交全面推行“响应式停靠”服务新举措,让公交出行变得更快捷舒适。
“响应式停靠”相比现行逢站必停的公交运营模式具有更高的灵活机动性。在减少停车启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公交车通行速率,缩短市民出行时间,更好地实现精准服务。同时,降低开关公交车门的频次,也有助于减少车辆空调能耗,不仅能增加车内乘坐舒适度,更可以助力节能减排。自郑州市“响应式停靠”公交服务试运行以来,不仅提高了线路的周转能力、节约了成本,同时也提高了车长的注意力,有助于安全驾驶,线路整体运营效率明显高于线网平均水平。试运行期间,提升最大的一条线路运营速度提升了12%。
(三)成都
成都首批次“响应停靠公交”于今年2月6日正式上线,“响应停靠公交”的主要细节如下:
站牌线路信息升级,站牌标有“本线路为‘响应停靠公交’,如需下车请按铃示意”字样;
车内外都贴上了“响应停靠”标识;
车门附近扶手、“爱心座椅”旁加装了多个下车提示按钮;
车厢上方、后车门玻璃等位置贴有“下车请按铃”的提醒标语;
按铃就亮灯。车内配有提示绿灯,下方贴有“绿灯亮时,此站停靠”的标识;
车厢内部语音报站内容为“如需下车请按铃示意”。
二、推行要点
(一)线路选择
选取客流较少或者站点间客流差异性较大的线路作为推行试点线路,在推行过程中总结问题并制定改进措施,据此形成较完善的公交响应式停靠站点的实施方案及标准模式,以便更好地在其他线路推广。
(二)标识设计
设计公交响应式停靠站台的标识,并在站牌线路信息、车内宣传栏、车窗玻璃、车身外侧等较明显的位置张贴,并同步在车内语音播报,提醒乘客该车辆为响应式停靠车辆。标识设计要明确易懂、视觉突出、统一标准,让乘客能快速识别车辆是否为响应式停靠、找到下车提醒按钮。
(三)车内设施更新
在所选取线路的运营车辆内安装多个下车提示按钮,如:下车门扶手、爱心座椅附近扶手等,保证车内前后部乘客可方便地触碰提示按钮、顺利下车。
(四)宣传引导
借助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微博等官方账号提前宣传公交响应式停靠推行的新闻,让市民了解响应式停靠的规则及推行线路,降低响应式停靠推行后的负面舆情。
1、凡本网注明“来源:www.chinabuses.com”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客车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www.chinabuses.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客车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 李小鹏在全球可持续交通高峰论坛(2024)全体会议上作主旨讲话[09-26]
- 城市公交停车(保)场安全生产管理规定[09-13]
- 如何运用乘客与市场调查优化公交线路运营[09-11]
- 成都市快速公交系统建设与运营实践[08-19]
- 中小城市公交线网优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发展需求及优化策略[08-16]
- 城市公交行业驾驶员心理健康调查及对策建议[08-08]
- 城市公交企业如何开展安全隐患排查?[08-06]
- 城市公交企业基层班组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