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未来出行大会|陈剑:打造立体交通体系图,构建未来出行新生态
在新一轮技术革命驱动下,全球出行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5G、大数据、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正在重塑我们未来出行方式。在以电动化为根基,以绿色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为特征的跨界融合浪潮中,汽车产业已成为这场变革的战略中心。
2019年10月25-27日,由浙江省发改委指导,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中国信息化百人会、湖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三届全球未来出行大会在浙江德清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会展联动,充分展现全球出行产业新思维、新模式、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打造全球出行产业未来发展风向标。
26日进行的未来出行生态论坛上,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剑发表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内容实录: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陈剑
尊敬的主持人,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大家中午好!我来自中车株洲所。一说中车可能大家会想到轨道交通。确实,因为中车在轨道交通领域作出了很多具有领先的产品,无论是我们的高铁、智能轨道交通,也包括我们的地铁。但是中车株洲所在轨道交通这个领域里面有很多发展,近20年我们把很多轨道交通领域积累的一些技术在往汽车产业做转移,比如说我们电动汽车方面的一些产品,我们2002年就开始往电动汽车研究。第二,作为全球未来出行大会,作为我们来讲,更想站在轨道交通这个角度和汽车融合这样一个角度来跟大家做一些分享。
我的主题是“打造立体交通体系网,构建未来出行新生态”。因为今天很多专家更多的是站在汽车的角度,但是整个出行是多种交通工具的组合。比如我们今天在德清开会,可能外地的朋友有坐飞机的、也有坐高铁的,到了高铁站以后,我们坐汽车。汽车只是我们未来出行里面的交通工具之一或者说其中的一段。
今年9月19日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正式印发,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这是整个国家战略。目标就是打造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城市群一体化的交通网,建设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构建便捷顺畅的城市交通网络,多层次、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包括民航、邮政、铁路、公路、水运。
在汽车“新四化”过程里面,包括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共享化,因为这些新的技术的出现,对我们未来出行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变革。更快速、更智能、更舒适这种交通变革是人类出行不变的追求。我们大家可以看到,整个人类在过去几千年,对出行方式的探索从未停止,我们从最早的原始的马车,到我们的蒸汽机车,到汽车,到20年前轨道交通,我们逐步到高铁。十几年前开始高铁在我们国家逐步得到应用,整个人类出行模式在变革。包括中车在内,我们很多的企业,像汽车企业,大家对自动驾驶、飞行汽车,因为吉利两年前就收购了美国的一家公司做飞行汽车的研究。包括中车,我们在上个月刚刚发布的,可能未来600—700公里的磁浮列车样车下线,包括我们400公里的轮轨列车,包括美国、中国一些企业正在探索的超级高铁。一直以来各个企业、各个行业都对我们整个出行方式的探索从未停止。
整个技术革新应该说是推动交通变革的一个前提和载体,因为我们的大数据、5G、人工智能、云计算这些新的技术的推进,包括新技术的发展,导致我们今天可以来谈自动驾驶、无人驾驶,因为这些技术都是一个基础。当然除了这些技术之外,比如高铁,可能大家关注更多的我们可以跑350公里、450公里,是我们中车列车技术的突破。但事实上,与列车技术突破的同时,我们的建筑技术的突破也非常关键,比如隧道技术的突破。因为高铁很多都是在隧道里穿行,如果没有这些综合技术的突破,很多变革没有办法得到实现。
交通已经成为新技术融合创新的交汇点。我们今天探讨的都是在汽车领域里面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但事实上,在轨道交通里面很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在做无人驾驶的探索,包括我们在北京的一些线,2018年已经正式开通无人驾驶。上海上个月开通的18号线也是做无人驾驶,轨道交通的无人驾驶和电动汽车的无人驾驶出发定也有很多不一样。轨道交通的无人驾驶来讲,更多的是安全性、高效、成本节约,这是从轨道交通方面。包括大铁路、传统铁路方面,也在引入无人驾驶,从中能的运煤通道上在机车上实现无人驾驶。包括水运方面,我前年在伦敦参加一个全球船舶的会议,重点就是探讨无人船,而且不是简单的小船,是远洋的无人船,包括中船,正在打造第一艘远洋的无人船。因为船舶领域随着电动化实施以后也有很多机会,无人驾驶也有机会上去,而且很多方面比汽车更有优势,它的应用场景更简单。比如我们株洲所在汽车领域里面,首先无人驾驶是在卡车方面,在矿山里面,特定区域里面的无人驾驶我们已经开始做测试和相关的工作了。
新技术出现以后,不断提升交通工具之间的协同效率和安全性,我们可以把很多轨道交通在安全性方面,很多技术平移到汽车领域来,我们现在也在把很多汽车领域里面这几年涌现出来的很多新的思考和思维和新的技术,我们把它往轨道交通领域做相关的融合。
未来出行的畅想。打造安全、绿色、智能的立体出行生态平台,实现门到门的高效、便捷出行,应该是我们每个人的目标,也是我们每个企业奋斗的目标。因为我经常出差,每周可能都要出两次差,我们就感觉到,一个非常好的出行生态对每个人非常方便。但是可能会涉及到很多技术,包括很多的政策,包括无人驾驶,我觉得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在小区域范围里面的无人驾驶。
比如说我们现在从机场下来以后,我们在长沙的机场也设置了很多网约车,但是事实上去找车很麻烦,我们现在不要去做全程的无人驾驶,能不能做到在停车场里面的“最后一公里”的无人驾驶。不是人去找车,是车来找人,我到了一个区域以后车自动过来了,因为我下了飞机就把单订好,车就过来了,所有数据都做完了,就可以直接开车走,很方便。现在基本上我看到很多的网约车,也有做得很好的。刚刚的曹操专车,他特别打造了网联高铁的掌上高铁,我觉得他这个思维是非常明确的,所有乘坐高铁的乘客都是他潜在的客户,因为他下了高铁以后要到目的地去,必须要通过汽车来实现的,他在这个方面已经走的很前面了。包括我们短途的无人驾驶,特定区域里面的无人驾驶,可以对乘客体验的舒适度有很大的提升。
像长沙也在做一体化的综合处行生态平台的推动,从我们长沙的机场和高铁站的连接,高铁站和地铁的连接,包括现在长沙专门也开辟了一个区域过来做网联,网约车做试验。
中车株洲在所不同交通工具跨界融合中,轴所以轨道交通产业链为基础,行业应用为依托,协同发展,为未来出行贡献中车力量,推动交通方式的变革。我们看来轨道交通和新能源汽车过去几年的发展,技术领域已经殊途同归了,刚才讲,我们无论是“四化”也好、“五化”也好,无论是高铁还是汽车轻量化、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都是一个趋势。株洲所我们在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半导体技术,比如说IGBT的研发到生产制造,以及电机、电控驱动,和智能驾驶、传感技术方面,无论在轨道交通,我们两个团队,一个是轨道交通领域做相关的工作、一个在电动汽车领域做相关的工作,只是说两者之间功率等级不一样或者说要求不一样、形态不一样,可能在技术要求方面也有很多区别。
整个铁路车辆是轨道交通的一个核心设备,像我们复兴号,就是从网络、储能、通信、制动、电传动控制、转型架、车体,跟汽车是很相似的。整个车辆装备的性能决定了系统的运输能力和效率,包括电动汽车也一样,首先我们的车要好。第二,电气与电子、计算机、通信、自动等多学科前沿的创新融合,也要多个复杂系统领域构成的,这个跟汽车是非常相似的。
我们在过去20年也成功的把我们很多的核心技术做相应的技术平移,其他交通领域里面,包括我们的智能轨道交通,这是我们2017年发布的,包括我们的电动大巴,这是我们2006年开始做纯电动大巴,就是把高铁的一些电机、电控的技术,包括我们2014年开始打造乘用车的电驱动系统。因为电驱动最早的应用是在轨道交通,在全球也是一样的,像在德国,西门子应该在90年代,比我们早了5年,90年代他就开始研究怎么样把轨道交通电驱动应用到他的汽车上面去,他和很多整车厂合作造出了很多原型车,虽然电动汽车德国不是他的技术路线,但是也在推动,我们2012年开始也在做一些工作,最早商用车开始,2014年乘用车方面也跟企业做了相应的合作,我们也在轨道交通里面的一些技术和汽车领域做相应的对接。
中车可能在汽车行业里面大家了解不是特别多,但是我想,通过不断的接触以后,通过我们对这个行业不断的了解,通过大家对中车不断的了解,我们希望跟大家一起为推动立体交通体系、网络构建、打造未来出行新生态提出我们中车的方案,也贡献中车的力量。谢谢大家!
1、凡本网注明“来源:www.chinabuses.com”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客车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www.chinabuses.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客车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 李小鹏在全球可持续交通高峰论坛(2024)全体会议上作主旨讲话[09-26]
- 城市公交停车(保)场安全生产管理规定[09-13]
- 如何运用乘客与市场调查优化公交线路运营[09-11]
- 成都市快速公交系统建设与运营实践[08-19]
- 中小城市公交线网优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发展需求及优化策略[08-16]
- 城市公交行业驾驶员心理健康调查及对策建议[08-08]
- 城市公交企业如何开展安全隐患排查?[08-06]
- 城市公交企业基层班组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