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泰:未来电动汽车与氢燃料电池汽车将并行发展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发表致辞,内容实录如下:
各位来宾下午好!今天清华大学、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和国际氢能委员会等机构和部门共同在这里举办这场“突破核心技术,打造产业生态”为主题的研讨会,就氢能未来的发展和利用开展交流和讨论,这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参加本次论坛的有来自国际氢能委员会成员单位和国内外相关产业的上下游企业和机构。令我们非常高兴的是,今天到会的还有相关部委的领导和多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的院士,以及一些地方政府的官员。可以说,这是一次研讨氢能的官、产、学大聚会。
氢能是一种绿色高效的二次能源,具有来源广、热值高、清洁无污染、利用形式多样、储运方便和安全性好等优势。普遍认为,氢是能源领域的未来之星,被很多专家称之为终级能源,认为人类最终应走向氢能社会。我国科技部门和一些大学、研究机构,较早关注氢能的发展和利用。
国家通过设立科技规划项目等方式支持氢技术的前期研究,为今天氢能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2010年,我国把电动汽车上升为国家战略,重点发展基于车载储能电池的“纯电驱动”电动汽车。在当时,我国独树一帜,是一项风险很大的战略决策。十年之后证明我们的路走对了,成了领头羊,但我国政府的科技和产业部门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从长远看,氢燃料是汽车能源的一种终极解决方案,所以我国对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研发一直没有停顿。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国家政府部门和上海、武汉等一些城市相继出台指导性文件,在研发产业基础设施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引导并鼓励氢能和氢燃料电池技术的开发。国内的大学、研究机构和汽车企业加大了研发投入强度,并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可喜的是,当前中国的大型能源公司开始高调进入,纷纷将氢能纳入公司的发展战略,加大对氢能技术的研发投入。
相关零部件和专业性公司也在快速增长。2017年,全国燃料电池商用车的产量达到了1226辆,燃料电池电动车开始进入试运行阶段。但是,从运用期向产业化转型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一些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对此已经做了长期的努力,有的半途退出了,我国企业对此要有充分的准备。
我想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点,氢能是一种普适性的能源,氢燃料电池是一种普适性的转换装置,但它的开发和利用中,难度最大、最典型的应用场景是氢燃料电池汽车,把它作为氢能利用的技术突破口是很好的选择。另外,氢燃料电池汽车对储能电池的电动汽车不是一般的替代关系,两者在行驶中都是零排放,但在不同的运行场合却各有各的所长。所以从长远来看,将是车载动力电池的电动汽车与氢燃料电池汽车并行发展,不可顾此失彼。
氢能产业的发展涉及到跨界技术的协同,涉及到产业链的重建,涉及到产业政策、能源政策、基础设施、商业模式以及技术标准、政策法规等诸多领域的配合,这是一个大的系统,需要官、产、学、研的齐心协力。基于氢能发展具有巨大的正外部性和系统性,政府应该承担起统筹各方、促进建立良好的产业生态的责任,发展过程的推动力应该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
本次会议的组织者把“打造产业生态”列入了重要议题,这是很有意义的。只有从未来的能源结构、人类生存和生活环境以及全产业链的角度来观察氢能、发展氢能,系统规划,才能使氢能造福社会的潜能较早的充分发挥。
目前,中国是全球能源消费和汽车产销规模最大的国家,巨大的能源和环境压力使我们几乎比任何一个国家对改变能源结构、实现绿色出行都有更加迫切的期盼,本次论坛为中外企业提供了展示交流的平台,也为促进各方面的合作提供了机会,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愿意为国内外各方面的沟通、交流、合作发挥桥梁和促进作用。
谢谢大家!
(根据现场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1、凡本网注明“来源:www.chinabuses.com”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客车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www.chinabuses.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客车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 李小鹏在全球可持续交通高峰论坛(2024)全体会议上作主旨讲话[09-26]
- 城市公交停车(保)场安全生产管理规定[09-13]
- 如何运用乘客与市场调查优化公交线路运营[09-11]
- 成都市快速公交系统建设与运营实践[08-19]
- 中小城市公交线网优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发展需求及优化策略[08-16]
- 城市公交行业驾驶员心理健康调查及对策建议[08-08]
- 城市公交企业如何开展安全隐患排查?[08-06]
- 城市公交企业基层班组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