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客车网 > 新闻 > 技术交流 > 龚进峰:全球智能网联和无人驾驶测评体系

龚进峰:全球智能网联和无人驾驶测评体系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18日 08:09 作者:志雅 来源:客车网
  2017年5月16日-18日,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汽中心)主办,中汽中心汽车试验研究所、汽车技术情报研究所、千人计划(常州)新能源汽车研究院联合承办,常州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钟楼区人民政府、常州市汽车行业协会合作协办的“2017年第五届国际电动汽车及关键部件测评研讨会”在江苏常州成功召开。客车网作为大会重要合作媒体,全程报道大会各项内容。


  以下为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汽车工程研究院 副院长龚进峰大会演讲实录:

  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体系和测试评价的研究,没有严格的评价体系,尚在发展过程中,辅助驾驶的一些功能测试评价现在基本上比较成熟,但无人驾驶车,全球都没有一个严格的评价体系。

  报告从四个方面,首先技术体系,图中是美国nasa关于智能车一个等级的划分,分五个等级,0到4级,第一级没有智能化,只有预警,第二等级是有单一功能的智能化,第三级,在限制条件下或者结构化道路条件可以实现无人驾驶。第四集级完全的无人驾驶。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对网联汽车一个等级的划分,分了三个等级,第一等级网联辅助信息交流,二是协同感知,第三等级就加上一些控制功能,就是协同决策和控制。图中是一个技术体系,这个表是中心牵头成立的国家智能车辆产业技术联盟。

  基础的支撑平台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无人驾驶车没有智能化的道路来支撑,很难完全做到。二需要零部件的支持,车的智能化首先要有智能化的传感器,环境感知要感知的透。另外是标准法规,包括测试评价体系几个方面支撑。技术体系需要整车的集成技术,实现不同等级车的集成,同时也就其中的共性技术就是无人驾驶技术,包括路径的决策规划,局部路径和全局路径的规划辅助驾驶技术,底盘控制驾驶模型人力交互感知技术。

  从感知、决策规划和控制执行三个层面上来研究,首先研究感知,感知完后研究决策和规划系统,最后是做执行。车自身的传感器的感知范围是有限的,比如毫米波雷达或激光雷达,一般探测的距离150米到两百米,超出范围感知是要使用网联的技术来实现V2X的技术来实现,把车感知的环境半径大大延伸,是V2S。

  V2S的技术里边通讯协议有两个,主流的依旧是dscR,国内基本上都基于4G的搞F1,未来 5G技术能够普及,会是一个全球统一的技术。如果5G技术实现,通讯模式可能会是一个主流的方向。中心成立一个智能网联的一个标准化的分技术委员会,或在两个方面的工作,一个是智能汽车、智能控制和自动驾驶领域,会有一系列标准推出。另外是车载智能网联技术领域也会有一些技术的标准的推出,会有专业化的标准组织。来负责相关标准的一些制修订,这是标准的一个体系。几大方面,一个是基础标准,二是通信规范的标准,三是产品与技术应用标准,第四是相关标准,主要是信息交互、界面接口。

  怎么去测试评价?首先是基于事故和场景的分析,第二个是对系统性评价,最后是做整车级的评价。

  站在通讯角度上来看,因为现在美国的频段是5.85到5.925。欧洲也是这个范围,中国基本上还按照lcV方式再往前走,基于4G或者4.5G或5G上面努力去走。面临的一个困难,基础研究的确存在很多薄弱环节,标准体系核心技术体系不完善,国家现在很多机构都在集中精力,在这块做一些技术储备和研究。首先提出用产学研用,这么一个协调的生态系统来搞这个病人法规。加强V2X无线通讯系统的一个体系架构和标准体系的一个研究,加快中频谱资源的规划研究和开发。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电磁兼容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传统车间的电子业中问题很大,电动车电池电容有存在着很多瓶颈的问题,要智能网联加了那么多无线的通信的东西,再加那么多传感器,电芯兼容肯定会是一个非常严酷的一个问题,是真正网联车要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中心在电磁兼容能力建设做了很多的工作,

  主动安全测试,首先从纵向辅助类测试,纵向辅助类,测ACC、TEW、WAB,横向这块leDW的车道保持就撤到保持了这样的贸区检测这样的稳定性测试主要是absEFC测试,基本上根据作用机理来分类。第二个分类模式是主动安全,一种是测试结果分类,二是基于场景,就这种场景出现概率会有多大。另外一种是基于功能的措施。

  全球无人驾驶,典型的美国MACT。中心现在也正在构建一个环境,要搞四辆无人驾驶车,在中心院区600亩搞一个封闭的智能化的环境,另外搞一个布式的平台,现在已经构建了15个场景。无人车,现在遇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希望中心给行业在从事智能车研究的一些技术人员可以展开交流,共同推动这个技术的发展,谢谢!

链接:https://www.chinabuses.com/tech/2017/0518/article_78590.html
技术交流
客车网推荐阅读
客车网[www.chinabuses.com]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www.chinabuses.com”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客车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www.chinabuses.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客车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品牌推荐 更多>>
南京金龙公司总部新厂区位于南京溧水开发区,旗下有大客车、轻型车、乘用车...
新闻专题 更多>>
2024年1月19日,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公共交通分会、中国客车网联合主办...
2023上海国际客车展暨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及加氢站技术设备展览会将于2023年...
微信 分享 咨询 电话 顶部
×
客车网微信二维码
×
×
400-660-0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