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泰:“四化”是汽车产业改革和技术进步的方向
当前,政府和企业对电动汽车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行路”这项汽车的基本功能上。然而,电动汽车仍存在性价比不高、里程焦虑、充电难等问题。单用“行路”这项功能实现与燃油车抗衡,还需要很长时间,因此政府一直在对电动汽车进行补贴。世界各国将电动汽车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甚至上升到国家战略,其根本原因不在 “行路”这一项基本功能上。政府之所以看中电动汽车,是因为它是未来清洁化、智能化发展的最佳载体,即电动汽车和分布式能源、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的结合,这是燃油汽车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汽车下一步改革及技术进步的方向是“四化”,即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
政府和企业将关注的重点仅集中于电动化,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当然,电动化是基础,虽然目前没有完全过关,但作为关注重点是正确的。然而,整体技术的部署和产业发展的布局不能局限于此。在汽车电动化方面,我们正在努力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甚至能够和国际水平大体相当,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可以跟上这一轮的技术变革。但是真正跟上变革之后,却发现仅有电动化是不够的,如果离开了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电动汽车再多的优势都不能分享,又将落后于国际水平。因此,我们在集中精力发展电动化的同时,必须在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方面从企业和国家的战略上进行统筹考虑。
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力发展电动汽车的国家决策是及时的,我国跟上了这一轮的变革。很多汽车企业,特别是互联网汽车企业,对网联化、智能化已早有部署。在智能化方面,我们基本上跟上了国际的步伐。但仍要有危机感,因为中国在这个问题上已经输不起了。如果过去在汽车行业上我们在全球只是一个小兄弟的话,那么今天我们是全球产销规模绝对第一的大国。因此,如果我们不能跟上汽车技术发展的前沿,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灾难。我们应跟上这一轮的技术进步,争取能够搭上这一班车,促进我国汽车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国比任何国家都更加迫切需要实现汽车的电动化,因为可以真正解决中国交通问题的希望就是自动驾驶。全球大概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大约为110万人,中国最高可达10万人,而通过自动驾驶则能够大幅减少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驾驶技术需要通过不断熟练来提高,如果遇到的驾驶场景多、处理得当,则可以减少事故的发生。人的一生行驶一百万公里已经是很了不起了,而无人驾驶的软件则可能经历数亿公里的行驶里程,经过所有的驾驶场景,通过技术不断的迭代,其故障率肯定比人小。因此,未来无人驾驶肯定比有人驾驶更加安全。
另外,无人驾驶可以解决交通效率低的问题。几年前的数据显示,我国的物流成本占GDP的18%,而发达国家仅占10%,其主要原因是我国路上很多车辆都是空行的,并且很多汽车占据绝大多数停车位确没有行驶,行驶效率很低。因此,可以依靠互联网提高行驶效率,解决城市拥堵问题。通过车辆的共享,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量,把消费者购车的欲望降下来,形成私人没有车但用车的时候随时可以有共享经济,有效避免停车难及道路拥堵等问题。从当前的交通情况来看,我国比任何国家对无人驾驶的需求都更加迫切,这种动力应该促进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很多企业用共享的方式进行汽车分时租赁,已经慢慢形成规模,百姓接受程度也在逐步提高。目前,我国经济转型最缺乏的就是经济增长的热点,也就是说没有新技术的突破来满足新的需求,这是当前发展的困境。自动驾驶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肯定会大力支持。自动驾驶技术的情况很复杂,需要很多政府部门的协调,涉及到跨行业、跨学科、跨产业的协作。百人会应该发挥好平台作用,针对该领域进行研究、提出建议、反映实际问题,对政府及企业起到参考作用。
1、凡本网注明“来源:www.chinabuses.com”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客车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www.chinabuses.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客车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 李小鹏在全球可持续交通高峰论坛(2024)全体会议上作主旨讲话[09-26]
- 城市公交停车(保)场安全生产管理规定[09-13]
- 如何运用乘客与市场调查优化公交线路运营[09-11]
- 成都市快速公交系统建设与运营实践[08-19]
- 中小城市公交线网优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发展需求及优化策略[08-16]
- 城市公交行业驾驶员心理健康调查及对策建议[08-08]
- 城市公交企业如何开展安全隐患排查?[08-06]
- 城市公交企业基层班组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