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技术两大平台支撑潍柴再制造
2011年3月,国家发布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其中第23章提出:加快完善再制造旧件回收体系,提升再制造产业化水平,开发应用再制造等关键技术,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
从全球范围看,目前全世界再制造产业的年产值估算超过千亿美元。以再制造产业规模最大的美国来看,全美有7.3万家再制造企业,从业人数约48万;产值超过750亿美元,其中汽车和工程机械约占三分之二以上,即500亿美元。当前,我国再制造产业,尤其是汽车及零部件再制造产业的状况如何?从潍柴再制造的一些发展经历中我们能够看出一些端倪。不久前,在第十届中国国际内燃机及零部件展期间,记者在北京采访了潍柴动力(潍坊)再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潍柴再制造)总经理李峰。
两个关键因素支撑潍柴再制造业务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投入再制造的企业,潍柴在2008年3月即成为国家首批14家汽车与零部件再制造试点企业之一。李峰向记者细数了潍柴再制造近几年成立、发展的历程。2008年4月,潍柴动力(潍坊)再制造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是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专业从事发动机及其零部件的再制造业务,项目总投资接近3亿元。2009年3月,潍柴再制造技改项目一期建设完成,新厂房投入使用,并开始再制造发动机的批量化、机械化生产。2010年3月,潍柴再制造技改项目二期建设完成,加工线和装配线投入使用。
其实,潍柴早在2007年即与美国SRC公司签订了再制造咨询协议,并通过引入全套再制造技术文件、实地培训和现场指导,全面引进了美国再制造的先进理念。经过两年多的建设,2009年12月,潍柴再制造顺利通过质量管理(GB/T19001-2008)、环境管理(GB/T24001-2004)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GB/T28001-2001)三项国际管理体系认证。
李峰向记者谈及从事再制造的体会时说,一个再制造企业要想成功,关键基于两点:一是资源优势,二是技术平台优势。从事发动机再制造行业,资源非常关键,市场保有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家再制造企业将来可回收旧机的数量;另一个优势是技术平台的优势,最近10年发动机在排放、性能等方面提高非常快,如果没有技术平台的支撑,再制造方面可能会碰到许多技术障碍。“经过这几年发展,潍柴再制造发展速度还是非常快的。”李峰向记者介绍,“因此,一个资源平台,一个技术平台,是一家成功再制造企业的必要条件。”
用户综合效益大幅提升
据了解,随着近年来潍柴发动机产量的不断增加,已经投放市场的发动机越来越多地进入到报废期,如果不进行再制造,大量报废的发动机和零部件将给环境保护带来巨大的压力。记者从潍柴了解到的一些数据表明,从2005年到2009年的5年间,潍柴总计向社会投放10/12升发动机达112万台。李峰介绍,如果旧机进入到潍柴的再制造环节,用户将旧机以新机25%的价格卖给潍柴,再花费新机70%~75%的价格购买再制造发动机,最终相当于花费不到新机一半的价格买走再制造发动机,而再制造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及保修期均与新机一样。
李峰举例说,从北京跑广州的长途车,经过几年以后因为车辆的各项性能指标均会下降,油耗方面也有所增加,跑一趟北京到广州可能要花2000元的油钱;但如果换上一台再制造的发动机,因为它的动力性、经济性与新机是完全一样的,还是这一趟从北京到广州的运输,在油耗上可能只需花费1500元,同时发动机的故障率下降了,提高了车辆的出车率。李峰表示:“对用户要算一个综合经济账,尽管再制造比大修多花了大概1万元左右,但其再制造发动机的可靠性、寿命与新机是完全一样的,这样就创造出了综合效益。”
从潍柴再制造现有的业务看,目前的再制造产品主要包括WD615、226B等系列产品,可满足各个配套领域,包括商用车、工程机械、船电、农机等行业的潍柴用户需要。从旧机的来源看,原来市场中的“三包机”和生产过程中报废的零件,一般采取报废回炉的方式。这样,既浪费了资源、增加了污染,又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现在,经过重新再制造,生产成再制造发动机,各种材料得到了新的循环利用,每年可为企业节约数千万元资金。另外,广大用户因为大修时间长、维修质量低等因素,迫切需要有一种高品质、低价格的产品来取代大修。李峰说:“这就为再制造发动机的推出提供了一个非常大的潜在需求空间。”
再制造发展受制于“发票门槛”
当然,李峰也有他的难题。记者了解到,从国家政策方面看,对再制造企业实质性的优惠政策目前还没有。李峰说,最关键的还不是旧件回收量的问题,而是一个“发票问题”,即发票门槛。“应该说发票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制约了再制造产业的发展。”为什么这么讲呢?李峰介绍:“一般用户都是终端客户,很难说潍柴再制造回收一个旧机人家就会给你开一张发票。这样,公司没有发票进项也就无抵扣。而潍柴再制造的销售是需要增值税的,这样无形之中就增加了再制造企业的负担。另外,销项大于进项,不符合税务制度,这一点是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解决了开发票的问题,生产成本肯定会降低,将来我们肯定是让利于市场、让利于用户的。”李峰坚定地表示道。
1、凡本网注明“来源:www.chinabuses.com”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客车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www.chinabuses.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客车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 陈华出任康明斯中国供应链、质量和信息技术执行总监[09-26]
- 成都客车森鹏电子共携手 绘制海外绿色交通新篇章[09-26]
- 逐鹿欧美市场 精进电动耀动2024汉诺威商用车展[09-26]
- 玉柴参加“与中国驻东盟经商参赞面对面”交流会[09-26]
- 北京祥龙公司与宁德时代签署战略合作协议[09-26]
- 媒体关注:从未势能源看中国氢能企业的全球化之路[09-25]
- 尽显“全天候”品质 欧辉BJ6105确实有点大不同 [09-25]
- 森鹏出海 领航商用车数智化转型[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