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WWW.CHINABUSES.COM V3.0  上次更新时间: 202577星期一
 
 
尾气排放标准给车用柴油机行业带来了什么
 
           一汽集团公司大连柴油机厂经济师 袁学辉  

  国家日益严格的尾气排放标准

  随着国家和民众的环保意识的逐渐提高,国家对汽车尾气的排放要求越来越严格了,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国家对汽车行业进行政策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

  目前国家对汽车尾气排放提出了十分明确的和具体的要求,这种要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排放水平的要求,如欧I、欧II、欧III、欧IV、欧V等排放标准,这些标准明确地提出了主要环境污染物的水平要求;二是为特定的排放水平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要求,如欧II排放标准的执行时间为2004年。具体情况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欧洲重型柴油机欧II、欧III、欧IV、欧V排放标准

排放标准
标准要求 单位:g/(kW.h)
一氧化碳
碳氢化合物
氮氧化物
颗粒物
欧II
4
1.1
7
0.15
欧III
1.5
0.25
2
0.02
2.1
0.66
5
0.1/0.13
欧IV
1.5
0.46
3.5
0.02
欧V
1.5
0.46
2
0.02

      表2:排放标准的执行时间

排放标准
执行时间
特殊城市执行时间
欧II
2004年
2003年
欧III
2008年
2005年
欧IV
2010年
----
欧V
-----
----

  尾气排放标准给车用柴油机行业所带来的影响

  尾气排放标准是国家针对汽车行业所制定的重要政策导向,它将对汽车行业产生比较深刻的影响,同时对车用柴油机行业产生的影响可能更加大。那么,排放标准的严格执行究竟能够给车用柴油机行业带来哪些影响呢?

  正如所有的事情都存在其两面性一样,尾气排放标准给车用柴油机行业所带来的影响也同样具有两面性,即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两个方面的正面影响------

  其一:加快了柴油机行业的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

  回顾我国执行欧I排放标准时,柴油机行业由自然吸气柴油机向增压柴油机的过渡才加快了步伐,特别是六缸增压柴油机很快就占领了自然吸气柴油机的市场。

  而欧II排放标准的即将执行,使得增压中冷柴油机逐步占领了市场,这种情况在2003年已经是非常明显的了,四缸和六缸增压中冷柴油机出现了遍地开花的喜人局面,产品种类逐渐增多,销售业绩大幅度地攀升,取代了增压柴油机的地位而成为各柴油机企业的主导产品了,而这种取代所利用的时间之短是史无前例的。

  这种产品更新换代虽然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因素,如对大功率柴油机的需求日趋旺盛,但排放标准的日益严格对这种产品更新换代的进程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二:快速地推动了国内柴油机行业的技术进步

  这几年,车用柴油机的技术进步是十分明显的,而且也是的十分迅速的。如表3所示的是传统6缸7升柴油机产品各种技术应用的时间。

      表3 6缸7升柴油机产品技术应用情况大致时间表

产品技术名称
应用时间
大批量商业化时间
目前状态
自然吸气技术
80年代初期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
已经基本淘汰
增压技术
90年代中后期
90年代末
明显衰退
增压水空中冷技术
2000年末-2001年
2001-2002年
明显衰退
增压空空中冷技术
2001年末
2002年末-2003年
市场的主导产品

  从上表可以看出,柴油机产品技术的应用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从2000年我国酝酿执行欧I排放标准开始,新技术的应用更是突飞猛进,新技术取代旧技术的速度明显加快,这是以前所没有发生过的情况。

  这是国家出台日益严格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的产业指导性和强制性政策所带来的结果,它推动了行业新技术的应用速度,促进了行业的健康发展。这种情况在欧洲和美洲已经得到了印证。

  按照这几年我国柴油机行业技术应用与更新的规律来说,适应新的尾气排放标准的新技术的应用时间一般比该标准的执行时间早3-5年;而新技术的大批量商品化时间则比该标准的执行时间早2-3年;同时适合旧标准的技术在新标准的执行时间前1-2年就已经明显出现衰退迹象了。这就更加印证了新排放标准的出台推动了行业的技术进步。同时这也是行业新技术的应用节奏,如果企业不能适应这个节奏,那么其迟早会被迫退出行业的主流市场,最终被市场无情地淘汰出局。

  两个方面的反面影响------

  其一:柴油机企业对供油系统等重要零部件供应商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

  据笔者了解,按照国内柴油机行业目前的技术水平(柴油机技术开发水平、制造水平以及产品开发项目管理水平等等),为了满足国家排放标准的要求,目前各柴油机企业所采用的最基本的、也是唯一的技术方案就是在供油系统上做文章了。

  在欧II标准的前提下,柴油机企业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主要包括:提高供油的压力;提高供油系统的可靠性;供油的稳定性(油量供应要均匀);供油的精确性(供油的起止动作要迅速)等等,这时企业要选择一个性能比较好的供油系统就行了,这时现有的一些国内本土油泵、喷油器生产企业的产品就基本上能够满足要求。

  而在欧 III、欧IV和欧V的阶段,要满足这些排放标准的要求,柴油机企业就必须要采用高压共轨技术和燃油电子控制喷射技术的技术方案了。目前在国内这种技术只是处于实验室的研发阶段和试制验证阶段,要实现产品的商业化尚需时日。而这种技术在国外企业手中已经是相当成熟的了,国外企业无论在产品研发、产品与柴油机的匹配技术和实践技能、产品的商业化进程以及品牌运营等多个方面都是非常成熟的。这就是说在欧III、欧 IV和欧V的阶段,柴油机企业为了满足尾气排放标准的要求,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地、别无选择地与有国外企业背景的供应商进行合作,完成关键零部件的产品匹配,实现产品的设计性能,保证这些零部件产品的供应。

  总之,随着国家尾气排放标准的日益严格,国内柴油机企业对主要零部件供应商的依赖程度就不断提高了,而这种依赖可以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技术上的依赖,非此不能满足国家尾气排放标准,不满足尾气排放标准产品就销售不出去;二是供应数量上的依赖,以保证柴油机产品的生产能力;三是采购成本上的依赖,一定要确实保证柴油机产品能够给企业带来赢利。但在这三个方面主动权都是掌握在供应商手中的。

  其二:行业内企业的产品利润空间将下降

  排放标准的日益严格,柴油机企业就会采用相应的技术来适应和满足标准的要求,但新技术的应用往往是需要企业付出相应的代价的,代价就是成本得以增加,从而使得柴油机企业的产品利润空间下降,这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其提高了柴油机的采购成本,使得车用柴油机企业不断地应用新技术,不断地提高柴油机的配置,这就使得柴油机企业的采购成本有所增长,特别是那些主要零部件采购成本和新增零部件的采购成本增长将最为迅速。以7升柴油机为例,欧III、IV、V产品与欧II产品相比,需要新增加一个零部件,这就是电子控制供油系统,其初始采购成本至少要在1万元左右,成本增长幅度之大可见一斑;

  其二,使得柴油机企业产品的更新速度加快,缩短了单一柴油机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了该产品能够给企业带来收益的时间,使得该产品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整体贡献程度下降,提高了柴油机企业的机会成本,同时也将使得企业的产品在营销环节的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增长;

  其三,柴油机企业为适应排放标准而要进行的一些必要的经济投入,使得企业的成本增长越来越大,这些成本主要包括------研发成本、设备改造成本和新增设备成本。当然,如果产品开发失败了,这种成本就会更大。

  当然随着柴油机新技术的应用,产品性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其市场销售价格也会有所提高,但销售价格的增长与企业成本的增长比较起来还是要小的,在这种情况下,柴油机企业利润下降是在所难免的。成本的上升、利润水平的下降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车用柴油机行业的发展潜力和企业的活力。

  谁将是严格尾气排放标准的受益者?

  应该讲,国家执行的尾气排放标准越严格,最大的政策受益者就是那些拥有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的企业。

  那么,在目前的国内市场上是谁具有这些优势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种企业具有这些优势,是严格尾气排放标准的受益者。

  是与国外柴油机企业进行国际合作的国内柴油机企业,直接引进国外成熟的产品,包括技术、工艺和商标等知识产权,直接就能够满足若干个阶段的排放标准的要求。目前这种国际合作进行得如火如荼,合作的方式也多种多样,而且已经合作成功的企业已经有好几家了。然而合作的结果是什么?是企业由此取得了技术快速升级的捷径?还是企业在饮鸩止渴?让我们拭目以待。

  是诸如美国的德尔福公司、日本的电装公司、德国的博世公司等著名零部件供应商,其掌握的是提高柴油机各项性能指标(包括尾气排放性能)的关键性技术------燃油电子控制喷射技术。这些企业的产品将是欧III、欧IV和欧V以后的主导产品,将处于绝对垄断的市场地位。

  以上两种受益者的背后都是国外企业的影子,可以说欧III、欧IV和欧V排放标准的执行,国外企业是最大的受益者。那时国内企业充其量只是在前台做"机械动作"的木偶,而"机械动作"的控制权则主要掌握在国外企业的手中。这是十分可悲的,因为国内柴油机企业并不掌握柴油机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对于国内柴油机企业来讲,不做技术上的消化和积累,不做营销和销售环节进行改进和积累,而只是在目前的状态下做一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重复性工作(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做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到头来只能是原地踏步而无大的、突破性的进步,或者是踩着别人的脚印走路,永远也别想超过人家,永远都�"人家赚大钱、自己赚小钱",因为落后就要受人剥削,就要让人看不起。笔者认为,这就是我国柴油机企业多年以来在技术、管理和营销等方面一直没有质的突破的真正原因。

  技术上的积累与创新、管理上的完善与创新应该是企业的永远追求,这是国内柴油机企业今后发展和努力的正路呀!!!

  

 
关于本站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合作联系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2000-2002,中国客车网信息产业部
E-mail:webmaster@chinabuses.com
Copyright Reserved & Friendly Supported By Sino-IT Service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