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仪
一条看似与客车业无关的消息,绷紧了很多企业的神经。
这个消息。源于国家要通过法制化的管理来全面整顿车辆“大吨小标”和非法改装的问题。据可靠消息来源.由国家发改委、公安部、交通部联合起草的《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简称标准)国家强制性标准将于今年下半年出台。
该标准“车辆外廓尺寸最大限值”一栏中,并不起眼的客车车长最大限值,比原来的12米长出1.7米,而这正是挑动客车企业神经之所在。
近日,记者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获悉,已有心急的企业不等“标准”出台。就已在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做完了13.7米客车的各种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及上汽车《公告》的申请,递交到了国家发改委的案头。
算算账。利润诱惑真不小
第一个递交申请的金华尼奥普兰车辆有限公司董事长庞青年为用户,也为自己算了笔帐,正是这笔效益可观的帐,才使庞青年看好这一市场。
这是本一算就一目了然的经济账。“国家原标准规定:客车车长(不包括铰接客车)不得超过12米,所以一般的客车只能排32个铺位。现在国家将这一尺寸延长到13.7米,而我们生产的13.7米‘星航线’卧铺车因车内空间能达到15米,所以铺位多达50个。在营运费用相同的情况下,运输单位增加了18个铺位的收入。假设每个铺位售价200元,则每天增加收入3600元,一年就增加了131万元。若上座率按70%计算,年收入能增加90多万元。同样,13.7米客车有60个座位,比只有45个座位的12米客车多出了15个座。这对车主来说是极具诱惑力的。
庞青年说:“一辆车一年收入增加90多万元,不到两年就可以在12米豪华客车的基础上收回成本。这样的投资回报就是市场的增长点。我们没有理由不看好这一市场。”
客车企业如是说,客运企业又如何看?记者电话采访了几家客运企业。
“如果说13.7米客车能增加15个座,对于跑黄金线路的客运公司来说,是比较划算的。黄金线路客流量大.12米客车的座位数往往满足不了急需上路的旅客。用两班车,又满足不了60%以上的上座率,而这一百分点恰好是客运的赢亏点。”温州市客运公司的负贵人杨先生毫不犹豫地接着说:“从运营成本角度考虑,只要车价合适。我们会选择13.7米豪华客车。”
电话联线至北京一家曾看过13.7米“星航线”的客运企业。
“在上海我们曾参观过13.7米‘星航线’卧铺客车,从舒适性上讲其丝毫不亚于火车。而最让我们动心的是它比一般的12米卧铺车多出18个铺位。现在豪华卧铺客车的票价与火车硬坐票价一样。所以说,铺位数的大量增加确实能带来可观的效益。”这家企业也比较看好13.7米客车。
看看企业.反应冷热各不同
但是.当记者将电话打到沈阳一家中等规模的客运企业时。这家企业的孙老板却持消极的态度。他说,新推出的产品,即便是引进国外的技术,也很难说是否符合中国的使用条件。而且400万元左右的价格太贵。他表示,近期内不会考虑购买13.7米客车。
客运企业有褒有贬,客车企业也反应不一。记者在调查中明显感到。以生产豪华客车为主的企业和技术实力比较雄厚的企业态度比较积极,而一些实力不强的企业则持观望态度。像安凯,6月份就会引进凯斯鲍尔的13.7米客车,北方尼奥普兰已经引进了13.7米客车。厦门金龙和黄海则是走自主开发的路子。黄海客车集团总经理郝庆军告诉记者:“黄海不想走仿制之路,黄海的原则是与外同公司联合设计开发13.7米客车,因为只有这样用户才买得起客车。”
为什么实力不强的企业不如这些企业积极呢?汽车技术中心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要完成这个课题。要靠先进的技术保证。13.7米客车与12米客车最大的不同是在原技术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转向支撑桥。客车由原来的两轴变为三轴,所以在总成的布置上要重新排兵布阵,布置不好就会出现轮胎磨损和影响行驶中的操纵性等问题。”
接着他话锋一转,“正是多了一个随动桥。使客车有了很多优点。以金华尼奥普兰的13.7米客车为例,增加了一个转向支撑桥后,使车辆的满载总质量从。墙吨增加到25吨,极大地提高了车辆的载客能力。增加了一个桥后。车达到100公里/小时速度时。刹车制动距离可以从36米下降到30米以内,更安全了。值得一提的是,13.7米客车由于安装了双后桥,具有制动灵敏的优点。一般12米长客车的转弯直径为24米。而该客车的转弯直径只有22米。”
问问专家。技术难度是个坎对于国家将出台的这一标准的意义,恐伯客车专家——中国机械车辆总公司副总经理裴志浩最有发言权。早在两年前。裴志浩就曾向当时的国家经贸委提出建议,主张国家应大力发展超大型客货车。他指出。到2005年,我国将形成年完成道路客运量180亿人次,年均增长率6%;旅客周转量9500亿人公里,年均增长率7.5%。如此高的增长率,为政府提出了许多新命题,以减轻道路的拥挤程度,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社会的总体能源消耗,缓解道路的拥挤状况。而4辆13.7米客车相当于5辆12米客车,潜在客运能力可提高20%以上。但与之不相称的是,大型高档客车数量少,超大型客货车国内尚处于空白。同时他还强调超大型客车,不但在国外已被普遍使用,而且已属成熟技术。也许正因如此,国家采纳了他的建议。在“标准”的编制说明中,记者看到了类似内容的记载。
但是,对于如何填补国内的这项空白,裴志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国内与国外有合作关系的企业,容易直接拿来国外的技术和总成组装客车,这种方式比较省事。客车的性能也比较可靠,但价格却不菲。另一个就是购买国外的关键总成照猫画虎,不知关键技术在哪儿,真出了问题,都拿不出解决方案。他觉得,真正能推动这一产品走向市场的,还是自主开发,企业只有真正掌握了关键技术。才有可能做大这一产品的市场。他预计,由于产品有一个市场适应期。企业也有一个产品的改进期,故这两年13.7米客车的市场需求不会太大,大约在一两百辆左右。
据了解,一汽客车集团已在着手做随动桥和13.7米客车底盘的开发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