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看客车之2003年中国客车企业发展特点
杨立慧
  03年的中国客车市场热闹纷繁,各路资本纷纷挺进客车行业,年终盘点下来,真正在客车市场翻江倒海的还是王牌的三家金龙、一家宇通。虽然,年底的时候大多厂家的钱包肯定没有去年那么鼓,但前所未有的火爆确实让多年沉积的客车也有点诚惶。

  1)大企业处于扩张阶段。客车业及产品结构发生重大调整。

  2003年,三家金龙建立新的生产基地,宇通兼并重客、洛阳等,中通兼并新疆客车厂,中大、三一、美的等民企进入客车,使得客车开始资本运作,变得多元化发展。快速发展的背后,是企业的大整合。其中,具有底盘生产权的小厂具有较强的主动地位。产能的急速扩张,使得各厂家产品覆盖率增大,在多个领域产生竞争,象以前大金龙一家专美旅游市场的现象一去不返。

  产品的重叠导致竞争激烈,整个客车市场研发能力不足,互相模仿抄袭现象严重,今年大金龙的欧洲之星造型和宇通的莱茵弧线就被模仿很多。价格降低已经成为最后的杀手锏,整个产品质量随之下降。急速发展的客车业,应该静下心来,在产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方面下点功夫,对人可以保证用户利润和质量,对己可以增强产品的后续竞争力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量。

  2)目前的行业整合为未来的"兵不血刃"的战争埋下伏笔。

  江淮在整合合客、安凯后,又在江苏等地布点,今年底盘销量降低22.4%,上马皮卡生产厂,自生产小型柴油机等,把底盘厂人员进行生产转移,已经为日后底盘不外销做好准备,二汽在杭州设立商用车基地,产能急速扩大也使得底盘自用成为可能,这些底盘生产企业进入整车生产,作为集团性质资金雄厚,很可能在自身产销竞争力不足时,使出控制底盘的杀手锏,届时,一部分靠底盘外购及无底盘生产权的企业"兵不血刃"的关门。在国家3C认证和底盘公告双轨制的过程中,底盘生产权是致命的杀手锏。许多厂家都有切肤之痛。

  3)各企业扩张在走专业化生产的道路。对于产品的质量及竞争力有很大促进作用。未来的各市场产品竞争力将增强。

  大金龙不同事业部对生产车型进行分工,小金龙建有三个分类基地,重庆宇通生产公交车,兰州宇通生产中型车等,产品都进行专业生产,分工加细,使得员工熟练度增加,对劳动密集型的客车提升质量十分重要。

  4)人才流动加快。囤积人才成为各企业可持续能力储备的形式之一。

  2003年客车人才流动急剧加快,各层次都有,但主要集中在技术、营销领域,也出现某些企业挖完人才又跳走的现象,不过人才的囤积成为03年企业发展策略之一,也是很重要的,客车界的人才出现前所未有的流动惯性,持续时间也不会很长,只有在人才过度沉淀时抓住时机囤积,才能引进真正的人才,底盘和企划人员是囤积的焦点,这是决定未来客车企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人才瓶颈。

  5)企业的危机意识及危机攻关能力不强。

  非典时期的市场需求在减少,但统一润滑油却收获颇丰,宇通的"健康客车"概念也成了03年可圈可点的创意,提升了产品知名度。但业内普遍存在危机预警能力不足。同时,危机过后的反思力差。非典如果再持续一段时间,很多客车厂家的资金都会出现问题,目前,又有哪家企业真正的建立预警方案?目前,客车行业普遍存在的财务、销售、采购等的相对失控状态,以及物流系统的混乱,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都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6)客运联盟成为一种趋势。但可行性值得商榷。

  以宇通参股海南客运、亚星参股北京公交为代表的客运联盟成为客车企业发展的一种趋势,对于客车企业发展影响值得商榷:客车企业参股客运更主要的目的是扩展产业链,对于一个全新的产业,如果客车企业不涉足管理,即使赚了钱也不会对企业的发展有多大良性影响,如果参与管理,管理的适应性多大值得关注。

  最主要的是,目前客车企业的资金都处于紧张状态,这种投入变现能力较差,一旦资金发生问题,很可能导致客车生产主业受损。

  客车行业的发展,以及越来越多的资本进入,是一件好事,竞争的激烈也是一件好事,不充分竞争的行业不是一个成熟的行业,作为客车行业的从业人员,真切地感受到行业竞争激烈对企业的影响,也经历着客车企业重新布局产品和对企业营销的积极思考,只要大家积极努力,中国的客车行业会继续快速发展。


  
 

©版权所有2000-2002,中国客车网
E-mail:webmaster@chinabuses.com
Copyright Reserved & Friendly Supported By Sino-IT Service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