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围资本大量介入客车业,带来的是混乱还是整合?

  2002年起,外围资本在汽车前景利好的诱因下,不断地向汽车业涌动。搞客车投进入千万元,就能建起一个颇有规模的企业。投资不高,还能有"20%"左右的利润,进入者数量创下了汽车业的"最"字。据初步统计,这两年,客车业的新进入者有20多家。

  客车车行业生产能力原来就分散,大大小小的企业有近200家。那么,如此众多的外围资本介入,究竟会使客车行业越来越散,还是越来越集中?是使竞争力增强,还是使竞争力减弱?他们的到来将使客车业出现怎样的格局?

  外围资本可使分散的生产能力加速整合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目前这些外围资本大都来自民间。除保定长城自己投资新建厂外,其余的像格林科尔、美的、曙光车桥、"摩帮"等都是以收购原有的"客"资源切入客车业。

  众所周知,我国汽车业国有资本占主导地位。客车业当然也不例外,国有的客车企业在长期的归口管理制度下,除了享受政策层面的扶持,也占据着系统内部的客户资源。这种也在温床上长大的企业,缺乏竞争的斗志。再加上国有企业还肩负着为当地政府贡献GDP等责任,甚至与地方政府形象挂钩。在这些非市场因素的作用下,许多本来早就该关张的企业还在挺着,该破产的企业没有破产,一些客车企业"吃完银行吃股民,吃完股发又玩剥离"。行业资本不能进行市场化的流动,影响了产业资本的合理配置和集中,从而制约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客车业众多缺乏竞争力的小企业依然能存活,与此有重要关系。

  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客车业目前正在掀起一股资本整合浪潮。据中汽协统计,2002年,民营企业在汽车业的资产总值增加了4.5%。2003年9月前,民营资产总值增加了38.5%。同时,民营企业也为国内汽车制造业带来了117亿元资金。观察这些资金的动向可以发现,外资主导型、内资调整型重组并购规模所占比重已明显下降,而民企资本进入则呈大幅上升趋势。

  在这117亿元民间资本造车热的浪潮中,投向客车的资本占了约30亿元。迄今为止最大的投资是美的,这家以生产家电著称的民营上市公司,10月在深圳签约收购湖南三湘客车集团有限公司全部股权,计划在未来3年内投资17亿元。同美的一样引起轰动效应的还有格林科尔。10月24日,格林科尔收购亚星股份已经上报国资委,现在正等批复中。

  亚星股份、三湘客车都是客车圈中的老国企,过去都曾有过辉煌,但他们已滑到亏损的边缘。有业内人士认为,二都欲借外力来推动内部的体制改革是目前引资的直接动因。与此相似的还有曙光车桥股份有限公司控股丹东黄河,江西鑫新股份入主上饶客车等。

  民间资本的进入,给客车业市场化的资本流动带来了可能。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公司总工程师赵岩认为,盘活原有的资产,整合经营不好的汽车厂,鼓励企业引进资金做强做大是我国汽车企业发展迫在眉睫的事情。民间资本大举进军客车业,带来了大量的资金,这可以大大加速客车业生产能力分散的整合速度。每一个产业的发展都需要投资,只有投资才能带来技术的创新、产品的升级,从行业的角度讲,吸引更多的投资对客车业发展是件有利的事情。

  竞争加速产业结构调整

  踏进客车门槛的新进入者,都有获取更大资本的野心。在高速公路里程不断延长、城市半径日益扩大的同时,产能过剩的泡沫被迅速吹起来。中大要年造万辆客车,其他的投资者也是少则几千辆、多则上万辆的生产规模。由于谁也不愿意放空产能,竞争就由此而加剧。中大老板徐连宽声称,要做客车界的价格杀手,豪华客车降幅少则十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元。长城客车,在"001招亲"降价几万元后,在11月初又开始了"打包优惠"活动,降幅1万~10万元。

  美的负责汽车项目的赵勇认为:家电业和汽车业都是制造企业,并且都是规模型生产行业。如果沿用这种思路做大客车,不外乎有这几种手段:一是有好的产品及营销策略,二是价格。在产品及市场营销上家电企业做客车是新手。要做大市场最直接、最快的方法,也许就是价格竞争,而这一点恰是客车企业最为担心的。

  "汽车要搞好就该像家电那样,先走饱和竞争,再行优胜劣汰"。老专家陈祖涛这样说。在制造行业中,家电业是最具竞争力的行业。无数次价格战形成了一轮又一轮的淘汰。"因为市场的竞争已经白热化,逼迫企业在生产上动真正的手术来实现降本增效。多年的竞争,使中国家电业一步步脱胎换骨,变得更富竞争力。"第一证券有限公司专家陆满平说:"只有微利时代的到来,才能真正迫使汽车业对自身的粗放型经营动手术。大战之后,有一批企业倒下,换来更有竞争力的企业出现,这种基于市场的残酷竞争,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不见得比政府或人为调控的效果差。"

  融进客车业要有长远眼光

  新进入者加剧了客车业的优胜劣汰,这对行业来说是个好事。但同时也应看到,有不少新进入者搞客车是迷茫的。在客车业被放大了的光明前景前,他们的投资并没有给予想象那样的回报。这无形中加大了整合需要的资本,对行业的整合不利。

  从新军的销售业绩看,对市场形成冲击的企业并不多,相反,最先声势浩大进入客车业的"摩帮",要么默默无闻,要么已经退出。力帆进入之初声称,要灭掉"厦门金龙",可不到一年时间,却退出了客车业。按他们的说法是,无法与重庆客车厂磨合才退出客车界。这只能说是部分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现实和期望值相去甚远。

  客车销量曾连续好几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且客车增长的土壤--道路还在不断延伸着、客流量还在不断增大着。但每个行业都有市场的放量期和储备期。前几年,客运及旅游市场需求的提前释放,已使客车的销售曲线已经趋缓,今年虽说受非典和贷款影响,客车销售不甚东观,但专家预言,明年客车的销售增幅也不会很大。在高点切入客车市场,对利润的渴望恐怕会有某种失落。

  在人们的眼中,汽车是规模化的产物。轿车、卡车必须规模化经营才会有效益。一款车每年的销量在几万辆是很平常的事,这点上,客车与轿车和卡车的生产销售、模式有所不同,客车是订单式生产,一种车型年生产几千辆就是很大的规模。所以,在客车业要想达到家电那样的规模,恐怕还要不得产品技术和市场营销上下功夫。

  客车虽然是低门槛,但做客车绝不会像想象的那样简单,兼并丹东黄海的曙光车桥老板李进颠就这样感叹:"做客车比做零部件的风险更大。"

  进来了就不会轻易出去,随着新老客车企业的正面交锋,大规模的整合与兼并不可避免。

 

©版权所有2000-2002,中国客车网
E-mail:webmaster@chinabuses.com
Copyright Reserved & Friendly Supported By Sino-IT Service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