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托两家
人们陆续走出会议室,工作人员正在将鲜花和桌牌移走,印着“江淮汽车、纳威司达、NC2合资协议签约仪式”字样的大幅标牌还留在主席台后侧……这一切,似乎都在提醒人们刚才这里曾发生的一切。
安进高大的身影夹杂在人群中,他是江汽股份总经理,也是这场盛会的主角之一。2010年9月16日,他代表江汽股份与美国纳威司达公司(Navistar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签署《发动机合资项目》协议;之后,又与美国纳威司达公司和美国卡特彼勒公司的合资公司NC2 Global LLC(下称“NC2公司”)签署《中重卡合资项目》协议。
一夜之间,江汽股份便迎娶了两个世界500强企业——美国纳威司达和美国卡特彼勒。柴油发动机与中重型卡车,未来会给这家企业带来怎样的期许和想像空间?
纳威司达进入中国市场可以追溯久远。还记得新中国刚诞生时的那张壹分钱纸币吗?泛黄的底色,正面靠右是一辆卡车。对,你知道这辆卡车吗?
如果你的答案是“一汽解放牌卡车”,那么对不起,你错了。那是International K卡车。解放卡车由前苏联援建,后者于1953年向中国赠送了International K系列卡车生产线——请注意,International K就是美国纳威司达公司旗下产品。
现在,纳威司达已是纽约上市的全球500强企业之一。在北美市场,其中型卡车市场占有率第一、特种车辆和重卡联合市场占有率第一、校车市场占有率第一。不仅如此,它生产的128千瓦~250千瓦中型柴油发动机销量还位居全球同行前列。
而卡特彼勒则是建筑机械、矿用设备、柴油和天然气发动机以及工业用燃气轮机领域的技术领导者和全球领先制造商。
表面上看,江淮汽车是在国际商用车巨头大多已在中国完成跑马圈地后才谈婚论嫁的,而且其合资公司具有的年产8万辆中型、重型载货汽车生产能力(单班)和18万台轻型柴油发动机、7万台中重型柴油发动机能力,与一汽、东风、重汽等国内重卡行业大鳄们相比,算不上什么。但这场合作背后的深意,显然不止表面那样简单。
按照协议,合资公司将在合肥生产、制造和销售中重卡和发动机等业务:中重型汽车包括JAC Sword、Gallop品牌和International品牌TranStar。而《汽车商业评论》注意到,发动机合作包括全系列商用车发动机,其中,Navistar MaxxForce发动机也将首次引进中国。
在这之前的2009年5月,美国纳威司达就与美国卡特彼勒组建了NC2公司,双方各执一半股份,意在拓展北美以外的全球商用卡车业务。但全面参与江淮汽车与NC2合资谈判过程的安进却向《汽车商业评论》证实,NC2公司是为其与江淮汽车的合资合作而专门成立。
这不禁惹人遐想。NC2来得正是时候。诞生于1960年代的江淮汽车正处于战略转型的关键时刻——这家企业旗下轻卡产品经过四代换型,已累计生产100万辆,正准备第五代换型;重卡业务被列入其未来核心业务的盈利点。但众所周知,高水平发动机动力总成一直是制约中国商用车发展的软肋。
此番,江淮汽车通过一手托两家:获得世界先进的中重卡制造技术,并托依托NC2公司的国际化网络资源布局全球,以此助推其早日实现全球商用车前三甲的长远目标。
江汽股份商用车研究院有关人士告诉《汽车商业评论》,江淮汽车与NC2的谈判首先从发动机开始,项目尘埃落定后,今后产品策略是“优先选做一两个能形成量的发动机”,再全面覆盖2.4至15L排量柴油发动机。《汽车商业评论》据此推测,其最先引进的3.0L和4.8L发动机将匹配现有江淮轻卡,彻底解决核心部件技术升级难题。
安进提醒本刊关注江淮中重卡合资合作中的两个事实:其一,双方是典型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真正实现了平等互利。换句话说,江淮汽车在研发技术、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和管理体系能力等方面,与NC2公司的贡献对等;其二,未来若干年内,江淮中重卡合资公司生产的都是江淮汽车的中重卡产品,使用JAC品牌。
上述两点得到纳威司达公司董事长丹尼尔的尊重和认可。“合资公司成立后,JAC自主品牌肯定是主流。”他对《汽车商业评论》说:“首先我们将继续发展提升江淮现有中重卡产品,此外,我们还将利用我们双方的,包括卡特彼勒在内的全球营销渠道进行销售。”
纳威司达全球卡车集团总裁迪•卡普(Dee Kapur)则透露,纳威司达引以自豪的万国牌长头卡车具有省油、安全特点,非常适合中国道路,将在“适当时候导入中国市场”。
另外,江淮与纳威司达公司的谈判并非新闻通稿上所说的“两年”,而是长达四年,由此可见,双方在如何保持品牌、合用网络以及引进技术方面进行了艰苦的谈判。
“谈了三年半,一直不能突破;后来随着墨斐(Philip F. Murtaugh)的加入,双方最终获得历史性突破。”一位参与项目谈判的消息人士告诉《汽车商业评论》。对于墨斐,业界亦不陌生,这位前通用汽车(中国)总裁现在的头衔是“纳威司达中国项目总负责人”。
1、凡本网注明“来源:www.chinabuses.com”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客车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www.chinabuses.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客车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 关注校车安全永不过时[07-12]
- 十年 客车行业酝酿出新的格局[01-04]
- 黄宏生大起大落的传奇人生[12-21]
- 博世的百年品牌发展之路[11-21]
- 大陆集团推出48V车载电力技术[11-29]
- 海格百亿大单:“水到渠成”的收获[11-28]
- 安凯宝斯通以实际行动提升智能制造[11-27]
- 大金龙在海外市场已成为“实力派”[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