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再战
新能源的风潮在一年多的时间正待上演,抛弃高油耗产品,转而追求小排量和新能源汽车,目标看似已经很明确,可混合动力、生物燃料、电动汽车到底谁将是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国家的政策到目前为止还未像其他发达国家那样明确规定发展哪种新能源汽车,或许是给市场自由选择一次难得的机会。
“天然气汽车是比混合动力车和柴油车更环保的能源燃料。”即便如此,让上海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熊伟铭烦恼的是,国内市场对于天然气发动机的了解比较少,媒体对于天然气的宣传力度也远不如其他新能源,上柴动力的天然气发动机也遭遇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尴尬局面。借助亚太天然气车辆组织中国巡展暨上柴动力环保之旅近日在深圳启动之机,上柴展开了新的尝试。
墙内开花墙外香
上柴动力进入天然气发动机研发已有十年的时间,十年中让熊伟铭颇感欣慰的是上柴天然气发动机产品成功进入泰国市场。
由于燃油价格涨高,泰国民众的目光转向价格较低的天然气汽车,目前泰国共有155000辆汽车使用NGV天然气,泰国汽车日均用天然气需求提高至3900吨,同时每天约有100辆汽车改装NGV。
四年前,上柴就看到泰国市场这一庞大的需求,进行开拓,截止到目前,他们已与泰国的合作伙伴签定了5000辆的合同。
事实上,由于资源丰富而与石油的价差较大,东南亚市场已成为天然气汽车的主战场。亚太天然气车辆组织理事长LeeGiokSeng在论坛上表示:亚太区的天然气汽车已经历了5年40%的高增长。据天然气汽车国际协会主席约翰•\u37324X昂日前预测,到2020年,全世界80%的汽车将使用天然气作为动力。
上柴发力
在中国能源消费中天然气仅占2.5%,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5%),也低于亚洲平均水平(8.8%)。而以深圳及以深圳为代表的华南沿海区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从澳大利亚、东南亚多个国家进口的LNG,其首批接受站建立深圳及华南沿海区域,这也是此次亚太天然气车辆组织中国巡展暨上柴动力环保之旅启动仪式将深圳定为中国首站的原因之一,这项类似于奥运火炬传递的活动,从伊朗启程,途经中国、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印尼、越南和韩国等东南亚国家。此外,深圳是东南亚和中国的中间站点,并正在大力推广天然气汽车,更为先进的LNG汽车也已投入试用。“沿海城市发展LNG(液化天然气)汽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熊伟铭在论坛上表示。
天然气汽车排放尾气中不含硫化物和铅。相比汽油车,其一氧化碳排放降低80%,碳氢化合物排放降低60%,氮氧化合物排放降低70%。另外,天然气燃料可以有效降低汽车营运成本。上柴动力早在1998年就看到这一趋势,从柴油与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开始改进技术。2003年双燃料发动机逐渐被市场淘汰后,单点喷射的单燃料发动机的开发被提上日程,此时上柴股份便开始部分非关键件的国产化。
“前5年里,上柴天然气发动机默默无闻,当时,国内基础设施和相关零部件产业尚不完善,用户对电控技术倍感神秘,对国产电控天然气发动机持怀疑的态度。北京、上海为代表的发达城市主要采用进口天然气发动机。”上柴产品研发中心产品经理刘凯博士讲述这些年他的亲身体会,情况在近5年发生了变化,上柴厚积薄发,逐步被广大公交用户认可,如银川、成都、石家庄、西安、济南、上海等;在重卡配套领域,独占鳌头;在出口市场,也做到遥遥领先。
“上柴天然气发动机在国内同类产品配套比例中已占据绝对优势,处于市场领跑地位。”刘凯说。
期待政策支持
LeeGiokSeng认为,发展天然气首先要建立足够多的燃气供应站。目前亚太地区21个国家,共保有496万辆天然气汽车,建成的加气站有6800个。
熊伟铭介绍,我国也正在大力建设LNG设施,而液态天然气汽车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要有稳定而长期的政府支持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而目前国内的政策路线还不明朗,这是制约气电混合动力商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据知情人士透露,为公交车加装一套气电混合系统,需要增加成本40万元人民币,而国家目前尚未出台相应的补贴政策。
另外,天然气汽车现在主要为公交车,但未来也将向乘用车领域发展,而气电混合动力汽车,也成为继油电混合动力汽车之后,新能源汽车的一个发展热点。国内最大的天然气发动机制造商上柴动力,因此将天然气业务列为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熊伟铭称,该公司现在天然气发动机产销量还不及总量的一成,但三年后将发展到两到三成。
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则认为,国家已经将发展新能源汽车列为重大战略,目前切实可行的天然气汽车是其中主体。目前我国天然气汽车已经从10年前发展初期的1000辆左右上升到40万辆,随着煤层汽、沼气、生物制气技术的进步,未来以天然气为主体的燃气将可以统一装到一个管道中供应。根据规划,到2012年,国内天然气汽车要发展到100万辆,用气160万立方米,可以替代640万吨汽柴油;而到2020年,这一规模要扩大到300万辆,替代1600万吨汽柴油。虽然电动汽车是全球的趋势,但天然气仍可以作为燃料电池的过渡。
1、凡本网注明“来源:www.chinabuses.com”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客车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www.chinabuses.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客车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 关注校车安全永不过时[07-12]
- 十年 客车行业酝酿出新的格局[01-04]
- 黄宏生大起大落的传奇人生[12-21]
- 博世的百年品牌发展之路[11-21]
- 大陆集团推出48V车载电力技术[11-29]
- 海格百亿大单:“水到渠成”的收获[11-28]
- 安凯宝斯通以实际行动提升智能制造[11-27]
- 大金龙在海外市场已成为“实力派”[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