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心脏”动刀
2009年3月19日,第七届中国国际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科技博览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的展会历史上,没有一个展会能够如此牵动国家高层领导的注意力,包括胡锦涛、温家宝在内的多位政治局常委亲临北京展览馆观看展览。
在参展的众多汽车企业中,世界知名的国际巨头的展位吸引着大多数人的眼球,但在一个不起眼的展位上,一家本土企业同样引起了行业人士的注意,它就是来自武汉的菱电公司。
高处不胜寒的电喷系统
菱电之所以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是因为它展出了汽车电子中高科技的化身——燃油喷射电子控制单元(ECU),而这一技术产品一直是由国际零部件巨头所垄断的。
随着节能和排放法规的要求越来越严,发动机采用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几乎成为标准配置。但由于我国汽车电子产品起步较晚,自主品牌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在这个产品上几乎是一片空白,博世、德尔福、电装等跨国公司掌握、封锁了燃油喷射电子控制单元(ECU)的核心技术,占据了国内绝大部分配套市场。国内从事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生产的主要是与博世、与德尔福合资的两家企业:无锡威孚集团与联合汽车电子。在2004年中国汽车电子市场主力厂商中,博世以70.5亿元的销售额占据了15.4%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博世并不以此为满足,以不引进核心技术相威胁,要求增加在无锡威孚公司中的股比,通过高价采购核心零部件、捆绑销售传感器、执行器等将合资公司的利润转移到自己的下属企业,导致合资企业利润日趋微薄或者亏损,并使合资企业“技术空心化”,逐渐成为单纯的生产型企业。
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技术集中在几家合资企业手中,使国内企业在发动机关键核心零部件领域失去话语权。这造成两大后果:一方面自主品牌企业的自主研发被压制;另一方面大量超额利润被包括博世在内的跨国公司攫取。以捆绑销售为例,捆绑销售的产品价格高出市场价20%~300%,跨国公司将合资公司的外方利润转移到外资方下属企业,大量利润流走。在2006年中国生产的380万辆轿车中,没有一辆轿车使用自主研发的发动机管理系统(EMS)。
核心技术不是外国的专利
在自主研发核心技术的企业中,菱电公司是勇者无畏的。和有些移植技术和人才的本土企业不同,菱电更多地从初级研发、底层试验开始,基础功课做得很扎实。就连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学院副院长颜伏伍都坦言:“王和平是国家首批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像王和平这样还亲自进行编程开发的老总确实少见。”
2002年,菱电公司创始人王和平在市场调研中发现,我国汽车电子产业与飞速发展的汽车工业很不协调,汽车电子产品中的视听娱乐、避撞警示和车身附件电控等相对发展较快,而汽车计算平台的动力管理、自动变速箱控制、电控助力转向、制动控制、车高与悬架控制、环境与舒适控制等却起步较晚甚至是空白。
2003年初菱电公司在佛山投入100万元,组织技术力量研发具有核心技术的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燃油喷射电控单元(ECU)。2004年6月该公司开发完成可以运行的样机,2004年10月底,公司与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实验室合作,对开发出的样机进行了动态和静态测试,结论是:发动机“装备武汉菱电电子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ECU后功率、扭矩均能达到原机水平;油耗水平相当;菱电的ECU ‘略显优势’”。有了这样的基础,2004年底武汉市菱电汽车电子有限责任公司在武汉注册成立了。
到目前为止,菱电已投入研发费用2000多万元。自己的血汗钱为什么敢投入一个高难度的领域?王和平认为,掌握了技术就等于掌握企业核心力量。而且他在十几年前,有过开发成功VCD、DVD解码器和变频空调核心技术,将产品成本几倍、几十倍降低的成功经历。
当然,王总非常认真地强调,搞核心技术研发一定要能坚持,一般要经过3-5年才会有结果,VCD解码器和变频空调从研发到行业全面配套都用了5年,菱电的电喷系统到现在也有了5年,并开始给主机厂配套。
虽然配套不多,但菱电无疑还是在那些国际巨头心中插了一把刀。2004年以前,博世出售的一套普通4缸发动机的电喷系统在4800元左右,菱电公司2005年研发基本成功后,整车厂虽然没有采用他们的产品配套,但拿他们的产品去和这些跨国公司谈价格,使得电喷系统4年多时间从4800元降到现在的2000元左右。
与博世的系统相比,菱电公司燃油电子喷射控制单元ECU的软件设计、优化原则更适合我国国情(道路条件,交通秩序、驾驶习惯等),而且还能开发出适应汽车代用燃料(乙醇汽油、乙醇、天然气等)的电子喷射控制单元。此外,自主开发的燃油电子喷射控制单元的可单独配套供货,打破现在合资企业同传感器、执行器“捆绑”供货的霸王条款,实现主机厂自主择优采购,可大幅度的降低主机厂的采购成本。
自主品牌要形成阵营
经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测试,菱电公司开发的燃油喷射电控单元的各项性能指标达到或接近合资企业同类产品水平。2007年,该公司产品应用在吉利汽车、江南奥拓的两款车上,经在唐古拉山(4700m)、吐鲁番(53℃)和黑河(-35℃)等地适应性实验,表明完全能够在高原、温和高寒带等环境下正常工作。目前,菱电公司研发的ECU已经进入国家863计划,成为国家支持的主流技术。
以此为基础,菱电公司也获得较好的收益。2007年,该公司共销售产品1296件套;实现销售收入100万元;2008年,截止于6月30日,销售7352件套;实现销售收入987.28万元。
另一方面,中国尤其在江浙一带其实已经有一大批颇有技术含量的零部件企业,比如做传感器、阀体的等等,但都不成规模,也难以进入主流的配套体系。像菱电这样的核心部件开发商的崛起,有可能把这些社会资源都整合起来,形成掌握核心技术的自主品牌阵营。
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王和平表示:“将瞄准自主品牌、民族品牌汽车生产厂家配套市场,如吉利、长城、奇瑞、江南奥托、长安等,打破合资企业的市场垄断”。同时利用武汉地区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云集的人才优势,依托武汉周边地区和武汉-襄樊-十堰汽车走廊汽车厂家力量,如东风汽车、东风本田、中誉汽车、扬子客车(城市公交车)等,广泛开展合作,特别是代用燃料推广使用的合作,带动和加强产品的市场拓展。
3月20日,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汽车产业振兴和调整规划》,新规划细则中,八大目标第八点关键零部件技术自主化,八大任务第四点实施技术改造专项,详细指明国家重点支持的汽车零部件类型,这尚属首次。
面对核心技术,我们应该更有信心。
1、凡本网注明“来源:www.chinabuses.com”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客车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www.chinabuses.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客车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 关注校车安全永不过时[07-12]
- 十年 客车行业酝酿出新的格局[01-04]
- 黄宏生大起大落的传奇人生[12-21]
- 博世的百年品牌发展之路[11-21]
- 大陆集团推出48V车载电力技术[11-29]
- 海格百亿大单:“水到渠成”的收获[11-28]
- 安凯宝斯通以实际行动提升智能制造[11-27]
- 大金龙在海外市场已成为“实力派”[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