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客车网 > 新闻 > 客车新闻 > 海格客车:在效率中成长并寻求突破

海格客车:在效率中成长并寻求突破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24日 00:00 作者:Jefferson 来源:客车网[www.chinabuses.com]



  2013年,对于建厂只有15周年的海格客车,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个从昔日租赁旧厂、员工仅40余人起家的客车企业,不仅销售额超过90亿元,客车累计产量突破20万辆,成为中国客车业发展的一面旗帜。



  15年间,海格凭着对客车市场的理解和实践,不断引领着业界的风潮。2000年年底,第一辆“满天星”落地,开启了将专用客车底盘和后置发动机引入国内中巴车型的风潮;2002年,首次提出大马力发动机应用理念,推动了中国大型客车的技术升级;2004年,提出“安全用心,服务贴心”的品牌主张,首次将“安全车”和“安全用车”理念带入行业,促进了中国客车和道路客运的安全升级;2010年,推出G-BOS智慧运营系统,并根据客户需求持续升级,至今仍在引领中国客车业车联网的方向。在中国客车业的发展历程中,海格的几度屹立潮头,都对客车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一切得利于一个关键词——效率。




  效率是发展的驱动力



  1998年,恰是中国改革开放20年的岁月,这时的中国经济已经不再短缺,市场也由卖方向买方转变。市场竞争格局的初显,使中国每天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变化着。就是在这种变化的速度中,苏州金龙诞生。



  西方企业界有一句名言:效率是工业社会的第一原则。在已经来临的竞争时代,效率是发展的驱动力。



  也许是诞生在这个年代的缘故,也许是决策者有远见的选择,企业在成立之初,就将“高效”作为员工行动的准则。



  张卫林,原在东风工作,2004年,当他被诚邀加入海格时,最让其惊讶的是企业的效率。海格有三个至今还在延用的15分钟原则,15分钟到问题现场、15分钟拿出方案、15分钟处理完问题。这45分钟速度,锻炼的不仅是现场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是对市场的反应速度。这种快节奏的效率感受让他明白一个现象,为什么一些大的汽车集团做不好客车。



  在海格厂区任何显眼的地方,都会看到这样的大字——“让我们的距离不再遥远”。这一显示企业精神的字句,提醒着每一位员工要用效率缩短与市场的距离、与世界的距离、与乘客的距离、与社会发展的距离……


  这种近距离、再近距离所产生的效率的故事在海格比比皆是。1999年,大学一毕业就来到海格的严则进,在其成长的印记中,就经历了这样一个故事。



  1997年底,交通部发布了《营运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对这一标准可能带来的市场价值,许多客车企业也许并没有在意。1998年底,在市场竞争初现下成立的苏州金龙,尽管刚刚成立还百废待兴,但其以有别于同行的市场眼光,嗅到了商业的味道。一个被名命为“满天星”的8米客车产品开发项目,以最快的速度决定了下来,这是一个争分夺秒的战役,每一个参加战役的员工,夜以继日不分你我,以忘我的激情开发这一产品。



  2000年,当交通部将客运企业资质与客车的“高低贵贱”连接在一起时,适时推出“满天星”的苏州金龙,由于率先将专用客车底盘和后置发动机引入到国内中巴车上,并且在行业首创引入盘式制动器和六气囊悬架,符合了客运企业评定资质等级的需要。故该车型一上市,就形成了对当时正在盛行的前置发动机车型的替代,创造了迄今“无人能敌”的后置中型客车单一车型年销5000辆的奇迹。“满天星”不仅开启了中国中型客车的新时代,而且因此车型,苏州金龙在行业内获得了“中巴王”的美誉。

 


  向IBM和华为学习



  效率是发展的翅膀。它改变了中国,也成就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所述,企业创新重在提高效率,不管是哪一个行业,只要是能够提高效率,都是实现增长模式转变的重要内容。



  1998年,当刚成立的苏州金龙将效率作为企业准则时,一个叫华为的企业因无章法和效率的低下,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而这场变革使华为和它的历史同伴们,走上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杰克?韦尔奇是华为掌门人任正非的老师,任正非想学韦尔奇的“六西格玛”管理。但“六西格玛”更适合高端制造业的质量管理,对于需要速度和灵活的定制化通信设备效果并不明显。



  类似的问题也曾出现在蓝色巨人IBM身上。20世纪90年代初,新上任的IBM总裁郭士纳操刀让技术强大但缺乏章法的IBM进入IPD的管理文化,IPD是关于产品开发(从产品概念产生到产品发布的全过程)的一种理念和方法,它强调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作为产品开发的驱动力,在产品设计中就构建产品质量、成本、可制造性和可服务性等方面的优势。



  效率和产品投资回报角度的探索,成功地推动IBM走上了从技术向市场转化的商业路径,使企业各个环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1998年,华为开始的以IBM为标杆的成功学习,也使其成为中国商业世界的一个符号。



  地球很大,但有时候又很小。尽管通信设备和客车是两个差异不小的行业,但定制化和产品复杂程度的类似,使同样追求效率的苏州金龙在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后,顺理成章地将华为作为学习的标杆。



  建立产品开发管理机制(IPD,集成产品开发)、运营管理机制(ISC,集成供应链)。从“游击队”向“正规军”的转变中,苏州金龙希望像华为一样,既规范有序健康的运转,又不失灵活和反应速度。而其中的核心思想是“一次做对”。



  邢宗智,苏州金龙技术中心副主任。这位2002年从南汽来的老员工,亲历了这场变革。“过去企业的效率全凭一种热情和经验,尽管也有规章制度约束,但部门间却相互脱节,产品研发不是从市场,而是凭对技术的认识开发产品,造成了效率的低下。”邢宗智认为,自引入IPD以后,公司的工艺、制造、财务、售后、品质、销售、研发、采购等八大部门,都要协同研发产品。这不仅加快了新产品导入周期,而且在产品设计中就构建了产品的质量、成本、可制造性和可服务性等方面的优势,降低了产品在市场中的缺陷。



  其实,这一变革带来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效率的出发点和终点合二为一都是市场。因此,其商业路径必然也是市场而不是技术。

 

 

 

链接:https://www.chinabuses.com/buses/2014/0124/article_54580.html
客车新闻
客车网推荐阅读
客车网[www.chinabuses.com]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www.chinabuses.com”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客车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www.chinabuses.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客车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品牌推荐 更多>>
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底,人们简称 ... [阅读]
新闻专题 更多>>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通车,世界为之沸腾!同样引以为豪的是,港珠澳...
2018年是金龙汽车集团成立30周年。30年的筚路蓝缕,金龙汽车集团从无到有,...
微信 分享 咨询 电话 顶部
×
客车网微信二维码
×
×
400-660-0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