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客车网 > 新闻 > 客车新闻 > 科技部部长万钢:我国新能源汽车机遇难得

科技部部长万钢:我国新能源汽车机遇难得

发布时间:2008年12月05日 00:00 作者:庞国霞 来源:

    进入21世纪,全球汽车工业共同面临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双重压力。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都把大力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作为提高产业国际竞争能力、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制定并实施了支持各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战略规划。


    目前,国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还处于多元化发展过程中。其趋势是:第一,多种技术路线并存,节能和替代并重,过渡和转型兼顾。第二,锂离子驱动电池、燃料电池等关键零部件的进步显著,加快了混合动力汽车的产业化进程,加大了动力系统电动化的转型预期。第三,政府和企业协同联动,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的主要动力。第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正在成为市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先进技术的代表。


    当前,我国正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落实国家节能减排部署、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加快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与产业化进程已成为汽车行业实现交通领域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是促进我国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现在,我国基本掌握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基本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平台,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关键零部件体系,开发了一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实现了小批量整车生产能力。在北京、天津、上海、武汉、株洲等城市开展了小规模示范应用,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进一步推广提供了技术、产品和运行经验的保障。


    目前,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正处于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第一,技术路线跨越可能性的预期加大。近10年的攻关大大缩短了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第二,我国在锂离子动力电池、永磁驱动电机、燃料电池等关键产品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化市场的优势。第三,巨大的市场资源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各地方政府主动承担责任,率先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为社会做了一件好事。第四,前期小规模示范与国外发展经验也为我国的产业化提供了有益借鉴。第五,日趋完善的标准体系、检测体系、基础设施,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了保障。


    当然,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还存在一些障碍。比如,产业化的规模步伐较慢,传统汽车的关键技术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汽车产业的投资力度不足,政府的激励政策还没有完全到位。


    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科技部将联合国务院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示范和产业化支持力度,推动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健康快速发展。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继续加大对研发的投入,促进技术持续提高。既要继续开展新兴动力系统、动力电池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专门技术的研究,也要进一步加大汽车电子、高效内燃机、高强度钢板等传统技术的研究;既要研究产品技术,也要研究工程化、产业化技术;既要研究面向近期和中期的混合动力汽车关键技术,也要研究面向未来的燃料电池战略技术。近期和远期结合,新型和传统并重,产品和工程兼顾。


    第二,组织实施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推广应用工程,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大规模推广应用。由于电动汽车大量采用高新技术,市场导入期的成本明显高于传统汽车,目前还难以被国内市场接受。根据国际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和我国燃气汽车推广的成功经验,由政府来组织开展大规模商业化示范工程,是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有效途径。为此,科技部联合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推广工作。


    第三,借鉴国际经验,推动实施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和激励政策。我们要借鉴美、日和欧洲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好的做法和经验,特别是好的政策工具,加快制定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激励和扶持政策,引导地方政府同样加大政策协同力度。


    第四,组织建立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官产学研用合作。目前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处于市场导入期,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更好更快发展的机制还需要创新。通过建立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官产学研用的有效衔接,整合全国优势资源,发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各环节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重点突破关键瓶颈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形成总体研发体系,更快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整车关键零部件研发和产业化,提升我国汽车工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推广应用与以往不同的做法,是要用需求拉动市场。我国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应该在全球市场上形成强者竞争、强者得胜,胜者通吃的局面,这才是在市场竞争条件下追求先进的一种激励机制。

链接:https://www.chinabuses.com/buses/2008/1205/article_5424.html
客车新闻
客车网推荐阅读
客车网[www.chinabuses.com]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www.chinabuses.com”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客车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www.chinabuses.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客车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品牌推荐 更多>>
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于1995年12月26日成立,于1996年3月1日正式运行,是...
新闻专题 更多>>
2024年1月19日,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公共交通分会、中国客车网联合主办...
2023上海国际客车展暨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及加氢站技术设备展览会将于2023年...
微信 分享 咨询 电话 顶部
×
客车网微信二维码
×
×
400-660-0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