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首页...新闻快报

农村公路如何建设、管理和养护——加快走建、养、运一体化之路

河南省交通厅厅长安惠元


  农村公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导性基础设施。2006年,交通部和各省区市确立了“省部联手,各负其责,统筹规划,分级实施,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农村公路建设原则。各级地方政府和交通部门在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我们邀请部分地方和部门的负责同志,就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公路建、管、养工作进行交流。

  在交通部的大力支持下,河南省委、省政府连续两年把农村公路建设列入为民承诺的十件实事,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狠抓工程质量,大力加快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06年底,全省共有农村公路21.3万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水泥(油)路,93.8%的行政村通水泥(油)路,所有乡(镇)通了班车,90%以上的行政村通了客车。

  回顾全省农村公路工作,其主要做法和体会是:围绕“一个核心”,建立“五个机制”,实现“四个提高”,构建“三座桥梁”。

  围绕“一个核心”,就是紧紧围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建养运协调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做到了路通、车通、站成;同时,积极推进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建立起城乡协调、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农村公路网络和运输服务体系。

  按照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我们着力建立“五个机制”,全面加快农村公路建养运一体化协调、快速发展。

  第一,建立“政府主导、部门推动、广泛动员、群众参与”的组织机制。各地建立统一协调的领导机构和政府目标管理体系。在政府主导和部门推动下,农村公路建设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关注和支持,2005年、2006年两年全省共完成投资129.8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5.1万公里。

  第二,建立“政府为主、政策引导、创新思路、多方参与”的筹资机制。逐年加大省级交通资金的投入,2006年投入省级交通资金20亿元,加上国家补助资金,占总投资的54%;同时,省补助资金实行切块管理,即:切资金、定目标、由各市确定具体项目,充分调动各市建设和筹资的积极性。

  第三,建立“政府监督、行业负责、专群结合、社会公示”的监管机制。省委实行每月定期督察和年底全面考核,省交通厅每月向省委汇报进展情况。各市、县分别建立专项督察制度、通报制度和目标考核制度。在近两年全省大规模农村公路建设中,我们探索总结了“专群结合”的管理模式,即着力调动、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培训,使一部分群众掌握质量控制要点,参与到质量管理工作中来。

  第四,建立“深化改革、落实责任、明确资金、保证投入”的管养机制。一是深化改革,整体推进。明确各级政府和交通部门的责任,实行管养分离,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二是健全管养模式,确保管养正常化。积极实行专业养护与群众养护相结合、日常养护与季节性养护相结合的管养模式,推行、完善市场化运作和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

  第五,建立“出台政策、明确标准、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客运机制。2006年,河南省政府明确要求,要重点加强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出台了《河南省农村客运站建设管理实施意见》,明确2006年、2007年两年重点建设乡(镇)客运站和乡村招呼站,以方便农民群众出行。

  近年来,全省农村公路快速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实现“四个提高”,构建“三座桥梁”。

  “四个提高”。一是实现路网结构的提高。农村公路等级公路里程比2004年增加了2.8 万公里,水泥(油)路里程与2004年相比增加了2.3万公里。二是实现通达深度的提高。至2006年底,全省48064个行政村中有45064个行政村通了水泥(油)路,通达率由2004年的51.4%提高到93.8%。三是实现管理水平的提高。重点实施了“专群结合”质量管理模式,对主要技术指标制订强制性标准,对建设项目实行新闻媒体公示和现场公示,加大行业监管力度。四是实现了服务质量的提高。通过建养运一体化建设,方便了农民群众出行,促进了农产品和资源的流通。

  “三座桥梁”。一是构建步入文明的桥梁。“公路修到家门口,班车开到村里头”,群众的笑容写在脸上,村风村貌焕然一新,文明新风正在全省的广大农村悄然兴起。二是构建走向富裕的桥梁。使传统农业实现了向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高附加值农业的转变。三是构建实现和谐的桥梁。

 

 

"客车"通用网址
直达中国客车网
BBS经营许可证第041148号
Alexa权威排名(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