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快速公交系统(简称BRT)和BRT一号线规划25日开始公示。作为一种全新产品,BRT的到来不仅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更让人们认识到,只有不断的技术创新,才能实现公交第一的目标,满足深圳不断增长的出行要求。
所谓BRT,就是在道路中间建立隔离的专用公共汽车道,乘客从马路中间的车站上车。同时,采用一系列的创新技术和设备,如大容量公交车辆、水平上下车、车外购票、交叉路口优先等,确保BRT的高效与大容。更难得的是,相比起以地铁为代表的轨道交通,BRT造价便宜,施工简单,从国内外已经建成的BRT来看,造价在每公里100万-700万美元之间,约相当于地铁造价的百分之一。
如何提高公共交通效率,是全世界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表面上看,公共交通无非是地铁、轻轨、巴士那么几样,可是,不同城市的公交管理水平却是有着天壤之别,这当中最重要的差别就是来自两点,一是软件,也就是管理水平,二是硬件,主要是指装备和技术创新。
就拿BRT来说,它并不是一个全新的发明。在马路中间设立专用道路的做法,至少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881年,有轨电车在法国巴黎诞生。从那以后的几十年里,全球数以百计的城市修了有轨电车,采用的都是在马路中间上下客的做法。可是,由于各个城市技术创新的水平参差不齐,所以,许多城市陆续把有轨电车当作落后技术淘汰了。可是,在许多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国家和城市,车辆和设备得到不断改进,电车不仅保留下来,而且成为公交的主力。
从全球范围来看,从有轨电车衍生出的创新很多,像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市,就把轮轨和无轮结合起来,推出了一种有两套轮子的导航列车。当年朱总理访澳,还专门坐过导航列车。这种车在市区用普通轮,强调机动性,到了郊区,使用轨道轮,强调速度。通过两种轮子的切换,实现适应性和效率的最佳结合。而BRT也是一种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它从有轨电车那里继承的是专用路权和道路中央行驶。上世纪70年代,BRT出现在巴西第三大城市库里蒂巴市,很快,这种做法就在全球数十个城市推广。在国内,已有北京、杭州建成使用,还有多个城市已着手建设。
但是,我们要学的不应该仅仅是BRT的做法,更要学的是国内外城市在公交领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做法。以库里蒂巴为例,它的综合公共交通系统设计就非常为人称道。这个系统由六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次是BRT,第二层次是小容量大站快车线,第三层次为区间线,第四层次为区内线,第五层次为普通线,第六层次为服务弱势群体的特别线。正是有了这样完善的公交系统,库里蒂巴虽然每户拥有一辆轿车,仍有75%的通勤者使用公共汽车。极高的公交分担率大大减少交通系统对环境的压力,2002年,它被联合国评为“最适合人类居住城市”。
近年来,随着深圳居住人口的增加和私家车保有量的迅速上升,深圳的交通状况越来越严峻。在深圳的“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公交分担率要超过60%,而深圳目前的公交分担率不到30%,要达到60%这个目标,需要我们不仅舍得投入,更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