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网络资讯 
“唐装”康明斯 融合中美文化抢占中国市场
王信川
  
  苏志强、曹思德、华金生……,如果只看书写了这些地道中文名字的桌签,很可能想不到会是一家美国的跨国公司董事们在此举行会议

  坐在北京国际俱乐部饭店三层新闻发布会的主席台上,当主持人华金生用地道的汉语介绍到自己时,兰博文仍在若无其事地东张西望,直到稍后听到“Tom Linebarger”时,他才顿时举手示意,笑容随即在脸上绽放出来。

  颇让人发笑的这一幕出现在10月14日的“康明斯董事会访华新闻发布会暨康明斯在华30周年庆典”上,兰博文为康明斯执行副总裁兼电力事业部总裁,大概由于对其刚刚获得的中文名字并不熟悉,以至于当主持人(John D·Watkins,康明斯副总裁兼康明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介绍自己时,他及另外两位高管都显得“慢了一拍”。

  事实上,在10月8日抵达中国召开公司全球董事会前夕,康明斯所有董事会成员及其他高管均有一个十分地道的中国名字,正如其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Tim Solso,此前所有中文材料均直接音译为“迪姆·索尔索”,如今变成了非常男子汉的“苏志强”,甚至还有人直接称呼其“苏先生”。

  “如果只看书写了中文名的桌签,很可能想不到会是一家美国的跨国公司在此举行会议,”一位记者说,这一连串极为“中国化”的名字极大地拉近了康明斯同中国公众的距离,也预示着康明斯根植中国的决心。 “作为全球唯一独立的柴油机制造商,康明斯堪称跨国公司在华落地生根的一个典范,”一位业内人士说,康明斯在中国的成就得益于本土化战略的成功实施,“康明斯很好地融合了中美文化,将中方和外方的人力资源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据康明斯东亚地区市场传讯经理杨方介绍,最初的计划是在公司的中国员工中征集这些高管们的中文名字,后来通过一家旅行社找到香港一位精于“说文解字”的教授,最后推敲出来的这些名字不仅与本人英文名字有一些联系,而且还基本上揭示了他们的个性,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大气”的名字都具有了一定的文化内涵。 在谈及为何此时高管集体都取中文名字时,接受《经济》杂志专访的七名高管均显得十分兴奋,彼此之间还幽默了一两句;华金生说,由于公司董事会此行走访了大半个中国,在会见一些合作伙伴以及当地政府官员时,若出示印有汉字的名片,交流会更加方便。

  实际上,他们的中文名字还有其他的用途。在当天的庆祝仪式结束前,康明斯董事会和全体高管共计21人在一幅长达10米、书写着“清洁动力,服务中国”的条幅上,郑重地盖上了各自的中文名章,以表达康明斯对中国客户的长期承诺。

  据了解,这21个印章由某著名艺术家篆刻,均为篆体,将作为礼物赠送给康明斯的各位高管。与这个“或许只用一次”的印章一道为高管们珍藏的,还有活动结束后他们前往传统文化浓郁的“中国会”会所共进晚餐时所穿的一身唐装。

  据杨方介绍,今年是康明斯在华30周年,为了庆祝这一历史时刻,同时让康明斯全体董事会成员亲身感受中国市场的蓬勃生机以及康明斯蒸蒸日上的中国业务,康明斯特意将2005年全球董事会议移师中国,“这是15年来康明斯全球董事会第一次在美国以外的地方召开,充分体现了飞速发展的中国市场在康明斯全球布局中日益重要的战略地位。”

  早在1975年,康明斯前任董事长埃尔文·米勒对中国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成为最早来华寻求商业合作的美国企业家之一。在那个酷热的夏天,年届66岁的米勒十分注重自身的形象,他那严谨的西装领带打扮,与穿短裤、T恤的随从们相比显得十分特别。

  与30年前的米勒一样,2005年10月8日至15日,康明斯董事会成员和康明斯领导层一行再次穿越了大半个中国,而不同的是,本次访华团是分乘3架包机前往康明斯在中国的合资和独资工厂及分销服务网点,并会见了一些主要的合作伙伴,在短短8天的时间中先后访问了上海、无锡、重庆、襄樊、西安和北京6地。

  康明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苏志强在谈及此行的感受时说,康明斯董事会全体成员已被中国的飞速发展和康明斯员工辛勤工作所取得的优秀成绩深深打动,“我们都觉得不虚此行,为康明斯在中国的发展壮大感到非常欣慰。”

  据康明斯负责新兴市场和业务的集团副总裁曹思德(Steven M·Chapman)介绍,如今康明斯在中国的独资和合资企业里,除了少数几个领导外,其余全为中国人,“即使在位于美国总部的研发中心,也有十分之一的员工为中国人。”

  “我们在挑选康明斯中国业务负责人时,也是优选那些能熟练掌握中文并具有国际背景尤其是亚洲工作经验的人,”曹思德说,现任康明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华金生不仅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中国学习汉语,随后还在中国有着20余年的职业经历,副董事长王洪杰为毕业于清华大学的中国人,“拥有这样的‘中国通’,可以让我们清楚地了解中国用户的真实想法和需求,拉近与客户之间的距离,从而推动我们的业务发展。”

  “我叫曹思德,曹操的曹,张思德的思德,”好几年前由一位台湾老教授取名的曹思德与中国伙伴初次见面时,总会以一口流利的汉语如是介绍自己,这不仅顿时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还展示了他身上的中国文化底蕴。

  “2004年第四季度,康明斯在美国以外的市场销售首次超过美国,”曹思德说,这是全球化带来的最大变化,为此康明斯必须打破地域观念,康明斯的未来既在美国,也在中国、印度……“当然,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最好就是,未来中国市场的销售能超过美国。” “新康明斯”

  10月14日下午,康明斯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苏志强在接受《经济》杂志专访时表示,此次“中国之旅”是在多位康明斯董事会成员的极力要求下促成的,因为中国代表着康明斯全球范围最大的增长机遇,“通过参观康明斯上海、无锡、重庆、襄樊和北京的工厂及分销服务中心,我们亲身感受到康明斯在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据介绍,康明斯目前在华投资超过1.4亿美元,作为中国发动机行业最大的外国投资者,康明斯在华已拥有5500多名员工、20多个办事机构及12个公司和企业,康明斯14个系列的发动机产品已经有8个系列在中国生产,并已有超过85万台康明斯发动机在中国投入使用。

  据康明斯公司的年报显示,2004年康明斯全球营业额为84.38亿美元,从市场份额看,除美国本土外,欧洲及独联体占13.0%,墨西哥和拉丁美洲占6.7%,加拿大占6.5%,非洲和中东地区占4.0%,亚洲及澳洲占17.5%,而2004年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已超过10亿美元,占其全球份额的十分之一强。

  另一方面,2004年,康明斯实现净利润3.5亿美元,股东投资回报率创下75%的历史最高水平,中国市场在其利润增长中占多大比重外界不得而知,但其发动机中国地区产销量达15万台,超过康明斯全球产销量的五分之一,而劳动力成本却几乎是其全球合资公司中最低的,可以说,中国市场对康明斯全球增长率的贡献几乎不可替代。

  事实上早在1981年至1986年间,康明斯与中国重汽集团及东风公司的合作,均是在许可证范围内小心试探,直到1995年,随着重庆康明斯发动机公司的成立,康明斯才真正找准在中国市场的重心。

  随后康明斯在华扩张的步伐也越来越快。仅在1996年,东风康明斯发动机公司、无锡新时代交流发电机公司、无锡霍尔塞特工程公司、康明斯发动机(北京)独资公司等迅速成立,其产品也立即拓展到C系列发动机、交流发电机、涡轮增压器以及发电机组等。 到1997年,随着康明斯发动机(中国)投资公司在北京成立,康明斯在中国的战略布局框架基本成型,随即向上海、襄樊、西安等地迅速扩张,产品也延伸到发动机整机及相关零部件的产业链,并直接与东风自卸车、陕汽重型牵引车、金龙客车、北京公交天然气客车等挂钩,而相关零部件则与东风标志雪铁龙、上海通用、长安福特等乘用车品牌配套。

  在当天的康明斯董事会访华新闻发布会会场外,还展示了康明斯与中国合作伙伴精诚合作的一系列产品,包括配备了康明斯C系列8.3升柴油发动机(由东风康明斯本地化生产)的东风自卸车,配备了康明斯ISM系列11升全电控柴油发动机(即将由西安康明斯发电机公司本地化生产)的陕汽重型牵引车,配备了康明斯ISBe系列5.9升全电控柴油发动机(即将在东风康明斯本地化生产)的金龙公交客车,配备了康明斯西港B系列5.9升天然气发动机(即将在东风康明斯本地化生产)的北京公交天然气客车等。

  “这些产品集中检阅了康明斯在华的本地化生产能力,”与会的一位专家说,如今康明斯的中国市场已经完全融入其全球体系之中。 2005年9月16日,康明斯与陕汽集团合资组建的西安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据康明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王洪杰介绍,新公司的注册资本为2400万美元,预计2006年第三季度投产,生产305-440马力的康明斯ISM11升全电控发动机,主要装配重型卡车、长途豪华大巴和双层客车等总重26-44吨之间的重型车辆,目标产量为2010年达5万台。

  就在外界仍对康明斯与陕汽的合作津津乐道时,10月14日,康明斯董事会在北京宣布,“康明斯将与东风汽车公司合作开发新一代世界级的13升重卡发动机,”其功率覆盖400-545马力,主要用于总重40吨以上的重型卡车。

  据透露,这一全新的13升重卡发动机将由东风康明斯出资(前期出资2800万美元),通过双方于2005年7月合作组建的发动机研发中心进行研发,并将得到康明斯全球研发网络的支持。

  据康明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王洪杰介绍,该13升发动机项目是第一款在美国以外研发、面向当地和全球市场的重型发动机平台,其初期研发已在位于康明斯美国总部哥伦布市的康明斯技术中心展开,武汉发动机研发中心2006年中期投入使用后将联合进行研发,“待13升发动机批量生产后,东风康明斯公司将根据海外市场的具体需求,制定相应的出口和海外许可证授权生产战略。”

  分析人士认为,康明斯此次的技术转移,革新了以往中外合资企业传统的技术和产品引进模式,即“合资企业只能被动地引进和接受外方既有的产品和技术,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被定位成一个生产基地和制造工厂,而非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知识产权的公司实体”。

  东风汽车公司副总裁朱福寿表示,13升柴油发动机项目是东风公司20多年国际化发展中第一次与外方一起,通过合资企业,共同研发处于世界前沿的产品,“这既是中外合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个发动机研发项目,也是东风公司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一个关键战略”。

  康明斯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苏志强在接受《经济》杂志采访时表示,过去五年中,康明斯的在华业务年平均增长率为20%左右,照此发展态势,2010年时康明斯在华业务额将达30亿美元。

  苏志强说,康明斯的这一增长目标主要来源于三方面,一是使现有产品线保持继续增长,如东风康明斯的年产量将由现在的13万台增至2010年的20万台,以及无锡交流发电机厂、无锡新时代公司等,已经开始新一轮的产能扩大工程。

  其次是推进新的项目,如将于2006年投产的西安康明斯公司,就是康明斯在中国市场继重庆康明斯和东风康明斯之后的第三个发动机合资项目,在未来适当的时候,或许还会有其他的项目。 再就是整合康明斯的全部生产线之后,其他零部件也将收益于中国市场的快速成长,而在2006至2010年期间,康明斯将完成全系列零部件产品引入中国的战略布局。

  苏志强说,公司全体员工正在致力于建设一个“新康明斯”,以保持在技术、产品、市场以及行业的领先地位,“我们努力建设‘新康明斯’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保持在中国市场的领先地位。”为此,未来5年中,康明斯将在华新增投资三亿美元,中国市场将成为康明斯一个强劲的“动力源”。

 
中通客车精品一览
 
 
 
 

通用网址直达中国客车网
BBS经营许可证第041148号
Alexa权威排名(英文)
Alexa权威排名(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