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曾是国内汽车市场的“领跑者”,威风八面,占尽风光,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它的身影;它也曾作为拉动国内汽车业增长的“两驾马车”之一,长时间保持高速增长,可如今它却似乎风光不再,甚至在一些大城市中已难觅其踪,其主要生产企业也无一例外地走上了轿车发展之路。难道它真的已完成历史使命,不再被中国市场所需要?
记得中国加入WTO前夕,曾有专家断言:尚处于幼稚阶段的中国汽车工业,将会因关税的不断降低遭受重创,惟一例外的是国内微型客车业,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实用性强和价格较为低廉而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它必将迎来大发展的春天!然而,事实却正相反,加入WTO后,虽然国内汽车市场一片繁荣,但微型客车的自身表现,已经将专家们的预言打得粉碎。
“火红的年代”已成往事
仿佛20年一个轮回,国内微型客车行业经历了从起步发展到巅峰,再跌入低谷的风雨历程。微客从一个“拾遗补缺”的小品种,发展成为占国内汽车市场四分之一份额的大产业,再到现如今生存发展面临危机的尴尬境地。
20世纪90年代曾是国内微客行业“火红的年代”。微客的辉煌得益于产品不断换代更新、价格具有市场竞争力和适应中国国情需求。伴随着我国微客工业的发展壮大,诞生和崛起了如长安之星、松花江中意、一汽佳宝、昌河北斗星、五菱之光等一批微客驰名品牌。其中,长安和昌河还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荣耀。国内大中城市出租车行业一时间涌现的“面的”曾经盛极一时,微客从此产销量连年保持高速增长,长安汽车公司更是凭借微客连续数年在国内汽车企业中产销排名第四。
仅仅过了几年,微客就荣华渐失,风光不再。进入21世纪,微客的脚步慢了下来。《中国汽车工业产销快讯》统计显示,2001年,微客对国内汽车工业的贡献度高达31.45%,到2002年,这个数字就骤降至17.96%,2003年更跌至10%左右。2002年、2003年以及今年上半年,微客的产销量增长率均低于国内汽车整体产销平均增长率。在今年的北京国际车展上,基本看不到微客新产品亮相。微客由市场主角逐渐沦为配角,甚至被边缘化,前景黯淡,微客企业纷纷“移情别恋”。
是谁踩了“紧急制动”?
一个原本可以大有作为的微客行业,如今处境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归结为:
——国家安全、环保法规给微客发展带来“制约”
随着全社会安全、环保意识的增强,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汽车的安全、环保标准和法规。对微客发展影响最大的莫过于2002年3月15日国家经贸委发布的41号文件《关于微型车执行新标准有关事项的通知》。
这份文件规定:“自2003年1月1日起,原国家机械工业局发布的《全国汽车、民用改装车和摩托车生产企业及产品目录》中未达到《轻型汽车污染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1)》(GB18352.1-2001)的微型汽车产品型号作废,不再作为车辆注册登记依据。上述微型汽车产品停止生产时间,最迟不得超过2002年5月31日。
微型汽车执行《关于正面碰撞成员保护的设计规则》(CMVDR294)的时间由2002年1月1日调整为2003年1月1日。”
《通知》的积极意义是促进微客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但由于没有具体配套的优惠措施,像日本的《轻四轮法》对微车在税费上给予优惠,使得微客的升级成本大幅增加,微客的价格优势逐渐丧失。虽然原国家经贸委考虑到了微客企业的实际困难,对《通知》的实施日期进行了延期,各微客企业也积极应对,努力将不利影响降至最低,但从市场各方实际情况看,《通知》对我国微客工业未来发展产生的影响依然实实在在。
此外,北京申奥的成功、上海国际大都市形象的确立,已开始执行汽车尾气排放更加严格的欧Ⅱ标准,国内其他大中城市已开始纷纷效仿。这使得达标后小排量微客的成本大幅攀升,丧失了固有的价格优势。
——部分大中城市的“禁限”政策对微客造成致命打击
近几年,国内大中城市纷纷以微客环保安全未达标、影响都市形象和城市交通为由,对微客采取种种歧视性限制政策,而且,这股风有向中小城市蔓延和扩大的趋势。武汉市实施微型车大桥禁行令一个月内,微型车在当地的销售量锐减50%以上。
2003年12月31日,商务部、发改委、公安部、监察部、财政部、交通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九部委联合下发通知(商建发【2003】488号),2004年上半年开展汽车市场专项整治工作。本次专项整治的重点之一,就是“不得按照发动机排量或汽车规格实行限购限行的措施”。然而,目前并未有哪个城市真正取消对微车限制。
——微客企业转产轿车,对微客基本不再投入
面对日益恶化的市场环境,国内主要微客企业曾经采取种种措施:如配置1升或1升以上大排量发动机,以绕过大城市禁限规定;推出低成本“平头碰”以满足碰撞法规要求;走“上山下乡”之路开辟农村市场……可随之而来的是成本的增加,加之持续不断的价格大战,使微客行业整体利润微薄,发展面临危机。
进军轿车,无奈的选择?
近两年,私人购车成为主流,轿车时代来临,加之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微客企业逐渐放弃微客老本行,进军轿车行业,开始“二次创业”。
2002年,哈飞赛马率先获得轿车“准生证”。到2003年,长安、昌河、上汽通用五菱和一汽华利,均获得轿车生产资格。2004年,微客厂家又将目光瞄准中级轿车,纷纷推出大排量中级轿车新产品,无不雄心勃勃准备大干一场。
在今年6月的北京国际车展上,国内微型客车行业老大———长安汽车,展出了两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腾”和“长江鲟”概念轿车,全方位进军轿车市场的雄心表露无疑,原本“以微为本”的长安发展战略已经改变为“以轿为主”。
另一个国内微车巨头———哈飞汽车,近两年也一口气投产了哈飞赛马、哈飞百利、哈飞路宝三款小型轿车,微型客车则仅有哈飞民意一款新产品推出。今年北京车展上首次露面的中意联合设计中级轿车哈飞赛豹,预计今年底下线。
昌河汽车近两年投产的轿车品种有昌河北斗星、昌河爱迪尔微型轿车,另外,其引进的铃木两厢、三厢中级轿车利亚纳,也预计于2005年投放市场。
上汽通用五菱虽然推出了五菱之光微型客车,但也引进生产了“全球最漂亮小车”通用雪佛兰SPARK微型轿车。
一汽华利近两年推出了一汽佳星·幸福使者系列微型轿车、达路·特锐都市越野车,拟打造特色微型乘用车生产基地,原华利微型客车基本停产。
另外,一些通过“买壳”进入微汽领域的民营企业,也都把发展重点定位在轿车市场,对微客则“敬而远之”。在他们看来,微客已经成为一根食之无味的“鸡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