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阳
在人们的印象中,牡丹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一直在中巴客车领域驰骋,中巴客车销量连续几年保持全国第一。但从前年开始,牡丹在大中型客车市场也取得了令人不能小觑的成绩。据今年1月~9月的统计报表,牡丹的大中型客车销量约3000辆,中型客车位列全国中型客车销量第三。MD6122GDU豪华大客车在2003年世界客车博览亚洲展览会上,获2003年度最佳造型设计奖。
近几年,客车市场出现了“中巴稳,中客兴,大客热”的动向。在此情况下,牡丹汽车及时调整战略决策,在继续做大做强中巴的基础上,把发展的目光投向了大中型客车行业。可当时牡丹汽车无论是技术积累,还是市场影响力都无任何优势。牡丹汽车审时度势,选择了一条低调务实、稳打稳扎,重点突破、梯次推进的发展之路。
厚积薄发破坚冰
未做产品先练精兵。其一,通过和国内有关院校联办专业培训班,和国际著名专业设计机构开展技术交流、聘请专家指导及经常性技术考察,内部技术交流等一系列措施,使牡丹汽车大中型客车的研发能力迅速提高。其二,牡丹每一项产品计划,都要公开招聘项目经理,使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同时,由企业的管理学校每年对管理层进行两期培训,以期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目前牡丹主管以上的干部都是科班出身,占到了整个管理团队的70%。
牡丹汽车依托多年生产中巴积累的资金实力,和海外上市的资本融资能力,投资1.5亿元,建成了两条从冲压(模具)→焊装成型→前处理涂装→总装(整车调试、检测)→成品车出厂等工艺完善的现代化专业生产线,形成了年产1万辆大中型客车的生产能力。在此基础上,牡丹明确提出了“二上一保”的发展思路,即品质上台阶,确保牡丹大型客车系列产品在国内处于优势地位;产销上档次,以高档豪华旅游客车等高附加值产品支撑经营业绩增长;一保,即加快中巴的升级换代,发挥牡丹中巴的传统优势。
基础的打造,使牡丹厚积薄发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客车行业首批通过“3C”认证,首批通过ISO2000版质量体系升级认证;一年来,5000多辆客车走向市场后,重大质量事故发生率为零,质量投诉为零,精工细作的精神,体现在了每一辆牡丹车上。9月初,国家发改委产业政策司辛国斌司长到牡丹考察,给予了牡丹很高的评价。
纵横市场树雄风
牡丹在构筑宽系产品平台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细分市场特点,实行特色化快速研发,使用户的资源优势和牡丹大中型客车的特色优势合二为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双赢。牡丹在完成中型客车、城市客车和大型客车三大产品基础平台后,跟踪地域市场差异化,实行产品设计模块式管理,形成快速研发机制。今年牡丹汽车瞄准市场需求,相继开发出了中型高一级的MD6792、MD6793,大型高一级MD6122GDH、MD6122GD1H、大型高二级MD6122GDU客车,和MD6106、MD6113、MD6743等大中型公交、城郊客车新品,并取得大批量订单。
在产品同质化的今天,惟有品牌难以替代。牡丹人深知创品牌的重点是在服务上。牡丹汽车服务的宗旨是“解决问题为首要”,为适应用户需求升级的新形势,牡丹实行中巴和大中型客车并网销售,形成中巴和大中型客车互为依托、互为支撑的营销机制。在营销服务上,建立便捷、高速、协调、有序的网络,主要表现为“三个直接、两个兼顾、一个覆盖”。“三个直接”就是生产面向直接用户;市场开发与销售直接挂钩;生产配套与售后服务直接衔接。“两个兼顾”就是充分兼顾客车设计制作的舒适性、高档化、安全性相一致的要求;充分兼顾用户需求的多样性与承受能力差别化相协调的特点,制订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大中型客车区域营销策略。“一个覆盖”就是牡丹公司以各省销售办事处为基地,依托配件发送中心和服务站,快速连接用户与生产、服务、配套商及客运主管部门的关系,为客户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程式的一条龙服务。
电子商务提效率
为了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牡丹于2002年下半年开始,在企业内部实现联网办公和构建一个企业信息交流平台。在今年上半年SARS肆虐的特殊时期,牡丹汽车充分加强和提升电子商务运作,对公司网站进行再次改版,客户可通过牡丹汽车网站了解牡丹,通过网络,牡丹汽车每月有近20封来自各地的电子邮件,联系、查询或订购牡丹汽车,有效订单为10%左右。
珍惜广大用户对牡丹汽车品牌的信赖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为此,牡丹汽车提出了3到5年的发展目标:牡丹汽车中巴保持第一,大中型客车成为亚洲有影响的生产基地之一,让中国所有的公交、旅游、客运单位都选1辆以上牡丹客车从事商业营运。
在实施国内品牌精细经营的同时,牡丹将广泛寻求海内外合作伙伴,借助国际客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先进的产品技术和管理模式,提升牡丹产品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