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霞 6月12日,广西全区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今年年底前广西运输企业要在直达班车、旅游客车、广西快客、跨省长途客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车辆上安装使用GPS或行车记录仪。同时规定,使用GPS或行车记录仪必须作为企业招投标必备的条件。为减少企业负担,广西交通厅还将对安装GPS的营运车辆每辆给予400元的补助。 全程监控防范安全据广西公路运输管理局副局长史玉生介绍,GPS建设项目是该局近年来采取的4项安全管理措施之一。目前,4项措施中已完成了对卧铺客车的技术改造和夜班车时间、线路的调整,解决了行车安全性问题,建立了连续运行3个小时以上的营运客车驾驶员中途休息站点。而开发GPS监控系统和在营运车辆安装使用行车记录仪从2002年下半年便开始着手研究,并分别在柳州运输总公司、钦州运输总公司试点成功。 结合广西实际,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管理安全工作、解决营运车辆路上监控问题,是广西交通厅对各级运政机构、运输企业提出的具体目标和要求。 广西公路运输管理局机务科科长钟明生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广西现有13万辆营运车辆,而运政执法人员不足2000名,因此,仅靠人力对每一辆营运车辆进行跟踪、监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科学的。而且,运政执法人员不能上路检查(只能是在检查站),所以对于行车过程中违章行为的查处更是无能为力,即使偶尔能查到,也是查一漏百,给营运车辆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安全留下了很大的隐患。 据钟科长介绍,在车辆上安装使用GPS或行车记录仪,对提高交通安全管理着实能带来不少好处。由于GPS是全天候、全方位不间断运行,因而监控中心的计算机能够对营运车辆不受时间、空间和气候的影响而进行不间断地跟踪、监控,解决了道路运输业中经营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防范问题。此外,由于计算机能够不间断地对营运车辆进行监控,因此大大降低了运政执法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运政执法的透明度、可信度和执法效率。同时,它还可实现真正的“网上稽查”,极大地提高了运政稽查的整体形象,为决策层制定安全行车措施提供及时、准确的辅助决策依据。 软硬兼施克服困难GPS和行车记录仪在道路运输业的应用还是一个新兴技术,由于种种原因,政府管理部门、行业管理人员、运输企业管理人员以及车主等,对这一新生事物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致使这一新生事物在道路运输业推广还存在一些困难。 究其原因,广西公路运输管理局安稽科科长何荣谈了他的几点看法:首先是GPS车载设备价格较昂贵,增加了运输企业的应用成本,同时没有足够地认识到GPS不但能够精确地进行事后分析和轨迹回放,更重要的是能够进行安全行车预防和深化运输生产管理。其次,GPS车载单元是利用移动通信网作为媒介,将车辆的定位信息通过短信息发回到监控中心,而这种短信息发送是按条数进行有偿服务的。营运车辆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频繁地将定位信息发回监控中心,必将产生大量的通信费用,造成通信费用高。最后,安装GPS后,运输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形象、降低生产成本和对车辆进行动态管理和调度等手段来实现的,短时间内也看不出经济效益。 针对各种疑虑,广西公路运输管理局采取了应对措施,找出了阻碍GPS或行车记录仪在道路运输业发展的因素,并对发展该项目给以肯定。在全区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现场会上,史玉生副局长重申,为了切实搞好此项推广工作,使用GPS或行车记录仪必须作为企业招投标必备的条件。为减少企业的负担,广西交通厅对安装GPS进入该系统的营运车辆每辆给予补助400元经费,新增线路班车和危险货物运输新增车辆必须安装使用GPS。 积极引导全面铺开GPS车辆监控调度系统,是针对不同行业对车辆管理提出的最佳解决方案。随着运输企业对GPS的认识加深,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利用GPS系统来促进企业管理现代化,通过GPS对车辆实施有效的动态监控和合理调度来提高车辆的运行安全及节省企业经营管理成本。 广西道路运输行业GPS车辆监控管理系统的建设,不但可以为道路运输企业和行业管理部门对运输车辆实施动态监控管理提供一种最有效的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同时对于加强道路运输车辆安全运行的管理、保障运输生产安全、规范道路运输市场秩序、提高道路运输生产组织和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据有关人士分析,该项目的建成,将极大地提升广西各运输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规范道路运输市场及保证有序竞争,为行车安全提供更加有效的现代化的防范手段。 据悉,由于受非典影响,广西10座以上的营运客车将推迟到明年1月开始安装使用GPS或行车记录仪。据何荣科长透露:“具体能否按照计划实施下去,还需要我们具体做相应的引导,以及企业现代安全管理意识的提高。这次召开全区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会议,我局首次要求一、二、三级企业的法人代表参加,以前是分管安全的副职、分管部门的领导来参加,法人代表很少出席,易造成思想和意识贯彻不透。此次会议预计100人参加,却来了约150人,大家积极性很高,但目前需要资金投入,下一步如何开展还需要我们从行业的角度加以引导。”
©版权所有2000-2002,中国客车网信息产业部 E-mail:webmaster@chinabuses.com Copyright Reserved & Friendly Supported By Sino-IT Service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