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潍柴依靠自主创新打造动力“中国心”
阳春三月,几代中国装备工人制造重型车“中国心”的梦想变为现实:我国第一款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排放达欧Ⅲ标准的“蓝擎”大功率发动机,在潍柴动力实现大批量生产。
一年前,也是春天,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潍柴,勉励潍柴人“要抓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这个关键环节,促进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创新相结合,要培育我们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把民族品牌推向国际市场。你们要有这个雄心壮志。”
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潍柴人给总书记提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抓住自主品牌这个根本
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品牌开发之路,高起点、高标准打造国际化自主品牌,是潍柴人对自身长远发展的思考,也是中国装备工业想要立足强手如林的世界市场的根本保障。
在潍柴的发展过程中,曾有很多国内外大企业巨头找到潍柴,商讨合作事宜,不过开出的条件大都是:潍柴放弃自己的品牌,为别的大品牌打工。
合资、合作,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都是潍柴不拒绝甚至亟需的。但要放弃自己的品牌,把企业的前途命运押在别人的品牌上,成为别人的附庸,潍柴人不答应。
自主品牌是自主创新的依托,没有自主品牌,就没有创新的自主权,就谈不上可持续发展。要实现自主创新,必须得有叫得响的自主品牌。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着眼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提出“三个一批”的发展思路,其中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省委书记张高丽在不到3年时间里,先后7次视察潍柴,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使潍柴更加坚定了走自主品牌发展道路的信心。
为打造自主品牌,潍柴在提高产品质量、塑造服务品牌上下足了功夫。他们创造性地推出了优质服务“新干线”,致力于打造“中间产品服务链”,建立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虽然是一个中间产品,但许多用户在购买重卡、工程机械时,指明要装配有潍柴发动机的产品。
凭借良好的品牌形象、优质的产品品质和贴心的服务,潍柴动力去年被国家质检总局和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授予“中国名牌”称号,并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惟一的柴油机制造金奖和中国最具影响力企业。
走适合自己的创新之路
自主品牌,必须是拥有核心技术的品牌。
潍柴动力董事长谭旭光说,自主品牌不是重起炉灶,不是从零开始,而是要充分利用我们这些年积累的经验,整合利用全球资源,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世界最先进技术上下功夫。
在充分竞争、开放的中国动力市场,掌握着核心技术、有充足的资金和人才、管理成熟的国外巨头加速争夺着份额,并企图通过并购、控股等形式,控制对其有竞争威胁的企业。作为在各方面都暂时处于劣势的中国企业,如何“自主创新”?
众所周知,引进国外技术是我国企业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实现“后发优势”的重要途径。但如果处理不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关系,就会出现无休止的“引进、引进、再引进”,或陷入“引进、落伍、再引进、再落伍”的恶性循环。潍柴人十分清楚核心技术对自主品牌的重要意义,他们在引进技术之初,就把目光瞄准世界内燃机行业最先进的技术,立志走一条适合自己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道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培养科技人才,提高研发水平,实现核心技术上的再创新。
潍柴最初引进的斯太尔发动机,是一款单纯的重卡车用发动机品牌。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他们对斯太尔进行了多项技术改造,顺利地将其应用到重卡、工程机械、船舶、发电、客车等动力领域。如今的潍柴发动机,无论外形还是技术,都与最初的斯太尔有着质的不同。原型机没有的排放控制技术,在潍柴科研人员潜心开发下,陆续被嫁接到新产品上。经过上百项脱胎换骨的国产化适应性改造和性能提升,斯太尔这个来自欧洲的外乡客,已成为地地道道的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动力品牌。
通过消化吸收,潍柴人的制造技术和研发水平得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逐步掌握了发动机行业制造核心技术,不但塑造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并开始跟踪世界内燃机制造的前沿技术,基本保持了与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同步。
在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过程中,潍柴培养了一大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数量可观的高技能人才。在现有的8500余名员工中,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有1025人。
自主创新必须舍得大投入。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潍柴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科研经费投入逐年大幅增长,始终保持在年销售收入的5%左右,1999年以来已累计投入技术改造资金15亿元。潍柴投资一亿元建起了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现代化技术中心和产品实验室,极大地提升了技术研发能力。
蓝擎发动机的诞生,是对潍柴人坚持自主创新的最好回报。这款我国第一台全新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欧III排放大功率高速发动机,标志着潍柴在自主创新、自主研发的道路上已经与世界同步,掌握了欧III发动机的最核心技术,也使中国内燃机制造业第一次真正具备了跻身世界科技先进行列的能力,迈入了自主创新的“中国动力时代”,改变了中国汽车特别是高档重卡长期以来都是“外国心”的历史。
创新思路是开放式的
自主研发不是自己关起门来搞,必须要有开放式的思维,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技术和思路。如何整合世界科技资源,为自己所用,这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
谭旭光把潍柴的自主创新思路归纳为“三不原则”:“不关门”——以开放的姿态利用好世界资源;“不排斥”——积极利用一切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开展自主品牌的建设;“不违反”——遵守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法。
由此,潍柴确立了自己的创新途径:一是完全靠自身力量开发自主品牌;二是借助国际技术开发力量,跟踪世界先进技术;三是深化战略合作,合力打造中国动力名牌。
在破茧为蝶、打造自主品牌的过程中,潍柴人选择了一条先联合开发再自主研发的创新发展之路。
为确保研发能力始终站在国内外内燃机技术前沿,潍柴坚持走高起点产学研联合的路子,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研发机构的合作,全方位整合世界科技资源。他们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山东大学建立了长期校企合作关系;先后与新西兰培新公司、德国道依茨公司组建了合资公司;投资1亿多元,与世界著名的奥地利AVL公司联合建立了欧洲研发中心,派出100多人的研发队伍直接参与开发、攻关,成为中国柴油机行业首个进入世界技术前沿的企业,标志着潍柴“技术创新国际化”道路的确立。
经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潍柴拥有了一支创新能力强、研发水平高的科技人员队伍。在潍柴欧洲研究中心,潍柴的研究人员学到的不仅是先进技术,更是一种全新的开放式的思维方式。随着科技人员的进出来往,国际化的思维方式渗透到潍柴技术中心每个角落,成为潍柴自主创新特有的财富。
开放的创新思路,要求对封闭的科研体制进行全面改革。近年来,创新体制成为潍柴技术研发机制改革的主线,他们实行评聘分开和项目负责制,坚持对技术研发成果重奖,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过去一台新机型从设计到投产需两到三年,而改革后开发8170柴油机时,从设计到投产只用了3个月。
灵活的用人机制和开放的研发体系,使更多的优秀人才为潍柴所用。通过“不求所在所有,但求所用所为”的用人机制,一大批来自国内外科研机构、大学和相关企业的人才聚集到潍柴动力周围。潍柴的博士后流动站和泰山学者岗位的设立,成为企业吸纳高级专业人才、挖掘社会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的重要渠道,为潍柴这个动力“中国心”的持续强劲奔腾提供了充足的智力能源保障。
1、凡本网注明“来源:www.chinabuses.com”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客车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www.chinabuses.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客车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 陈华出任康明斯中国供应链、质量和信息技术执行总监[09-26]
- 成都客车森鹏电子共携手 绘制海外绿色交通新篇章[09-26]
- 逐鹿欧美市场 精进电动耀动2024汉诺威商用车展[09-26]
- 玉柴参加“与中国驻东盟经商参赞面对面”交流会[09-26]
- 北京祥龙公司与宁德时代签署战略合作协议[09-26]
- 媒体关注:从未势能源看中国氢能企业的全球化之路[09-25]
- 尽显“全天候”品质 欧辉BJ6105确实有点大不同 [09-25]
- 森鹏出海 领航商用车数智化转型[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