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WWW.CHINABUSES.COM V2.0 上次更新时间:
 
 
 
 
 
 
 
 
 
 
 
 
 
 

从50年广州公共汽车发展史看中国公交客车发展的历程
 

        记者叶德时/林翎/实习生赖少芬/通讯员曾绵绵

  时光倒流50年———1952年9月8日,由叶剑英任第一任市长的广州市人民政府正式发文同意广州市公共汽车公司与公共汽车管理处的组织机构及干部配备。这,就是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市公营公共汽车事业起步之日。

  刚成立的广州市公共汽车公司(即现在的广州市第一公共汽车公司前身),开张的全部家当只有一辆收缴国民党政府的旧交通车和三辆由老“道奇”拼装成的木结构载客车。但是,在市民亲切的眼光中,她和着新中国建设热潮的步伐,坚定前行,不断壮大,很快变为两位数、三位数……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的经济封锁,没有汽油,广州第一代公交人在汽车车尾加装燃炉,烧炭制取瓦斯以驱动引擎。一直坚持到大跃进,迎来了国产组装的柴油客车,也迎来了新一轮大发展。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广州市的公共汽车开始接近千辆。

  改革开放,为广州市的公共汽车带来了地覆天翻的巨变。
从“一汽”敢于先吃螃蟹,贷款、集资组建专线车队开始,新思维、新机制为国营公交注入勃勃生机。到上世纪90年代初,广州市的公共汽车翻番至2000多辆。到现在,又激增至6000多辆。

  目前,广州市平均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近15台,为全国大城市之最。
广州公交车每天的客运量达到了450万人次,相当于这座城市目前固定人口的近2/3。

  走在街头,不时会听到外地客人对广州公交车的便捷与舒适度发出的啧啧赞叹。
追抚今昔50年,公共汽车的发展,实际上也就是广州这座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
1952年:公交车:四台
广州第一代公交人在汽车车尾加装燃炉,烧炭制取瓦斯以驱动引擎。那时,一辆车上有四个工作人员———司机、“蛇仔”(助手)、前后各一“沽票”(售票员),还是忙不过来。

  2002年:公交车:6000多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报站器、投币机、IC卡收费机、卫星定位指挥系统纷纷在公共汽车上亮相,尾气污染的问题得到进一步整治———广州公交正步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当初拥挤火柴盒如今悠然叹空调
解放初期“道奇”

  1952年9月,广州公共汽车公司成立,由四辆被市民戏称为“火柴盒”的木质“道奇”车起步。当时,司乘人员每天凌晨3点多就回车队预先点燃炭炉,发动车辆。每人身上要带着两三片红糖,以备受到瓦斯侵袭时用以解毒。这个时期的公共汽车以“道奇”为主。后来,匈牙利出产的依卡路斯进入广州。这种汽车最特别的是座位上有向前、向后和向侧各不相同的方向。随后,国产越秀牌和拖卡的出现,将依卡路斯的江山分去大半。

五十年代末“火柴盒”

  1957年,首批(两辆)使用解放牌底盘、以汽油作燃料的公共汽车出现在广州街头,揭开了使用国产汽油公共汽车的序幕。14米通道车与解放牌单卡车并驾齐驱,之前的道奇、依卡路斯、国产越秀牌、拖卡等公共汽车便逐渐退出了广州市民的视线。这个时期的汽车方方正正,呆板笨重,被司机乘客称为“大棺材”。行车路线少且简单,整个广州市只有12条公交路线。当时,全市线路只有东山站有站亭,但也只是一间小平房。其它站的站长没有站长室,只能站在马路边指挥。公共汽车站牌都五花八门,有的挂在电灯柱上,有的挂在骑楼下,有的挂在大树身……

十年动乱乘车难

  十年动乱,全市交通处于半瘫痪状态,市民“乘车难”问题凸现,公共汽车公司曾一度改称人民汽车团、人民汽车公司。文革后,公共汽车才得以逐步恢复,至上世纪70年代末,广州有公共汽车894辆,线路119条(夜班线17条),载客量每年6万余人次。

改革开放年代变!变!变!

  改革开放以来,为不断适应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要求,公交线网迅速膨胀,到目前,已形成325条公交线路;全市有公共汽车6000多辆,平均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15辆,位居全国各大城市前列。在市场竞争中相继形成了一汽、二汽、电车等10家公交企业,基本解决了乘车难的问题。

———1987年,在全国率先引入双层公共汽车投入营运;同年又在国内率先在公共汽车上安装、使用自动报站器。

——1992年率先推行“前门上车,后门下车”的改革,为次年全国首先推行“无人售票”打下基础,仅用了3年多时间便在市全面实现公共汽车“无人售票”。同年,“冷气巴”开始出现。

———1994年,13条路线在全国同行中首先试用接触式IC卡。

———1997年11月,12条路线率先使用液化石油气体作燃料,标志着广州市第一条环保公共汽车路线开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报站器、投币机、IC卡收费机、卫星定位指挥系统纷纷在公共汽车上亮相。

———持续了十多年的“友爱在车厢”活动,在全国引起连锁反应,成为广州市精神文明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以人为本是理念内外管理靠科技

  踏进2002年,又传来串串令人振奋的好消息———“空调车”时代来临;线网、站场继续优化;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建设正加速进行;尾气污染的问题将得到进一步整治———广州公交正步进一个全新的时代。

现在六千台公交满街跑出门五百米有车搭

  据了解,目前广州市的6000多台公交车中,已有1700多辆是空调车,约占总数的29%。按照规划,从现在起,新增和更新的公交车必须是空调车,而且要求档次越来越高。这标志着广州公交已开始进入“空调时代”。在公交科技化建设方面,GPS系统的应用工作正在加速推进,很快应用于将来公交车的车辆调度系统。
据悉,广州市交委已着手对广州公交线网进行优化调整,以解决公交线路重复、站点设置不合理的问题,使市民出门500米就能搭上公交车。下月,一个“公交地理信息系统”将为今后的线网和站场调整提供重要的科学决策依据。

将来扩增80万平米公交站场新增134个公交枢纽站

  为了解决公交站场的不足,市交委已拟定建设方案,计划10年内扩增80万平方米的公交站场,新增134个公交枢纽站。大量公交车“无家可归”的历史将会改写。
解决公交车尾气污染城市问题的力度正不断加大,在2000年底全市2500辆出租车和500多辆汽油公交车改装为燃料、燃气双燃料车的基础上,至2004年,全市16000多辆出租车和市内行驶的6000多辆公交车将全部实现双燃料化。
2002年6月,广州市交委面向广大市民征集设计新公交候车亭的意见,反应热烈。如今,新的公交候车亭设计方案正在紧锣密鼓地设计当中。据透露,将来的新候车亭将更能体现岭南文化特色和“以人为本”的现代理念,成为广州市的又一张“靓名片”。

亲历巨变

  20世纪90年代:环保车在此次系列采访中,记者接触了一批每个广州市民都有理由向他们致敬的人,当中有广州第一代的“公交人”,也有热心于公交建设的市民。今天,当我们坐上舒适的空调大巴,听听他们其中几位的话语,体味一下多少人为广州公交的发展所付出的青春与心血,相信会有另一番感受。

  阮燕:14岁报大年龄成为广州市公共汽车公司首批乘务员,1987年退休
想起当年的烧炭车,仿如隔世。那时天未光就要先回来生火烧炉,出车后,除了售票,每遇上坡上桥,车子爬不动,就要下车一边在车轮垫三角木(防止倒溜),一边用手摇鼓风机为炭炉送风,同时泼水,增加了瓦斯产生量,车才能一步步爬上去。脸经常熏得像黑炭,眉毛都不知被烧掉过多少遍。

  梁瑞芬:原来做售票员,1957年成为广州公交车第一代女司机,1984年退休坐上现在的空调车,真叫人感慨万千!那时,一辆车上有四个人———司机、“蛇仔”(助手)、前后各一“沽票”(售票员),还是忙不过来。哪像现在,只用了两三年时间就实现全市无人售票,真是今非昔比。

  李日仙:广州解放后公共汽车第一任女站长

  广州的公共汽车原来搭车之难,说起来恐怕无人相信。那时做车辆调度,是要计数的,就是要经常算清楚一辆车能挤得上多少人。最密的计算结果就是,车厢内1平方米要站12个人。这条“算式”竟然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初。今天听起来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孔珠奇:珠江医院教授、广州公共汽车“友爱在车厢”活动的“铁杆拥趸”

  我对广州市公共汽车的建设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因为公交车就是一个城市的窗口,车上的每一个细小变化都是城市文明的反映。现在每每看到乘车秩序比以前好很多,主动为老弱病残乘客让座也蔚然成风,心情就特别舒畅。


 

关于本站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合作联系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2000-2002,中国客车网信息产业部
未经中国客车网网络部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Copyright Reserved & Friendly Supported By Sino-IT Service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