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无疑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动机生产基地之一。
除了上柴、潍柴、玉柴、锡柴、朝柴和大柴等数家大型发动机制造企业外,巨大的市场同样吸引了大部分世界发动机巨头来华掘金。2004年,康明斯在中国的销售收入突破10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这个发动机“大鳄”除美国本土以外规模最大的、增值最高的市场;2006年,道依茨与一汽大柴签订了合资意向书。不仅如此,斯太尔、五十铃、沃尔沃遍达、依维柯、珀金斯、日野及卡特彼勒等外资企业均在中国有所动作。
面对群雄逐鹿的局面,工程机械配套动力老牌劲旅上柴将如何迎战,成为摆在上柴决策团队面前的最大挑战,同时这也是我国独立发动机制造企业寻求发展的一个样板。对此,上海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白洪法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考。
“工程机械动力配套市场是上柴的大本营”
上柴创建于1947年4月,前身为中国农业机械公司吴淞制造厂,建国后改名吴淞机器厂。1953年8月,正式定名为上海柴油机厂。1993年,企业改制为上海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
1958年9月,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完全国产化的6135柴油机在上柴诞生,开创了中国中等功率高速柴油机制造的先河。从此,上柴与工程机械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4年,6135柴油机为国产第一台T120推土机配套;1969年,又成功地为国产第一台ZL40装载机配套。此后,根据工程机械和载重汽车等主机的配套需要,上柴又先后自主开发了压路机、汽车起重机、平地机、摊铺机、载重汽车、发电机组和船舶配套的柴油机,并实现了各类主机国产柴油机的首台配套。
毫无疑问,上柴曾经是中国工程机械配套的第一动力。
与汽车相比,工程机械每年的配套量可谓是小巫见大巫。即便如此,在上柴的战略规划中,仍然把重型卡车、工程机械放在并重的位置。2005年,上柴D114、D121和135/G128系列柴油机为工程机械配套量超过34,000台。
“对技术人才不能吝啬。我相信用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
20世纪90年代整整10年时间里,6135柴油机是工程机械配套发动机的绝对主导。也正因6135柴油机,上柴在工程机械配套发动机领域占尽了优势。
6135柴油机成就了上柴的同时,也成为新世纪牵制上柴在工程机械配套发动机领域更快发展的主要阻力。越是在技术上和市场上成熟的东西,越是让人难以割舍。时间推至2001年前后,上柴替代6135柴油机的新机型市场还不成熟,而其他企业已经开始针对6135柴油机推出新的产品。经过了一段青黄不接的时期,上柴才从被动转为主动。
或许正是因为上柴走过这样的一段发展历程,让这个老牌工程机械发动机配套企业重新认识到技术领先的重要性。目前上柴的产品型谱已经覆盖到了所有工程机械领域,同时也不遗余力地吸引国际知名技术专家加入上柴的研发团队。现任上柴动力研究院院长彭立新博士和副院长陈戎博士,均是在国际内燃机研发领域有所建树的专家。如今,上柴已经开发出6种可以替代6135柴油机的产品,其中包括在工程机械配套领域获得成功的D114系列发动机和主推的D121型发动机。在原SC8D(6114)、SC10C(121)和135/G128三大系列柴油机的基础上,上柴先后研制、开发和引进了SC5D(4114)、SC9D(D9)和P11C等系列柴油机,基本满足了4
t以上装载机、推土机、压路机、平地机、摊铺机等工程机械主机的配套需求,市场占有率达40%以上,部分产品如压路机、推土机、平地机、汽车起重机等市场占有率甚至高达80%以上。
“国际化的上柴,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上柴”
多缸柴油机主要为各种大中型工程机械配套。配套的产品主要有装载机(含铲运机)、液压挖掘机、压路机、混凝土搅拌输送车、推土机、内燃叉车、摊铺机、平地机,以及混凝土泵车等。预计到“十一五”末,2010年各种大中型工程机械约需30万台配套量。
显然,仅国内市场就很诱人。但在与白洪法的谈话中,他不止一次地说到上柴要成为国际化的企业。这也是这个年轻的企业掌门人心中的梦想,这一点不难理解。
上柴地处中国的经济大都市,这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上柴只能依靠技术取胜,低成本几乎是不可能的。上柴的决策者很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为此,上柴才有了中国发动机行业第一个以企业为主体的研究院。
不仅如此,上柴从不放过每一次提升技术实力的机会。2003年以来,上柴进行的相关技术合作数不胜数。先是与日本日野自动车株式会社合资组建上海日野发动机有限公司,生产日野P11C系列和J08C系列柴油机;再与日本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合资组建上海菱重增压器有限公司,生产配套汽车和工程机械等用途为主的6大系列中型涡轮增压器;上柴公司属下的伊维公司与日本电装株式会社合资组建上海电装燃油喷射有限公司,生产配套欧II排放标准柴油机的喷油泵、配套欧III排放标准电控柴油机的高压共轨燃油系统……
节能和环保已经成为发动机行业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议题,同时也将成为阻碍一部分发动机企业发展的瓶颈。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2005年1月1日,欧洲等发达地区已经在大于220kW(300马力)的范围执行欧III标准;2006年在128~220
kW(174~300马力)范围执行欧III标准;2007年1月1日将在73.5~127 kW(100~173马力)执行欧III标准;2008年1月1日将在小于73.5
kW(100马力)范围执行欧III标准。谁能够游刃于不断提升的技术等级之间,谁就把握住了发动机市场的主线,技术的不断提升也是国内企业走向国际化的必经之路。当技术门槛大兵压进的时候,如果没有附和条件的产品,一切都免谈。发动机行业与其他行业一样,要经历大浪淘沙的过程。
在夯实了技术基础之后,资本的国际化运作对于企业来说是重要的一环。白洪法曾表示,“不排除上柴与上下游制造商进行资本合作的可能性,主要看时机。”
记者手记:我眼中的白洪法
年轻、平易近人、有什么就说什么、注重技术和营销、尊重竞争对手,一位从技术出身的营销专家,34岁就任中国三大动力之一——上柴的总经理。
第一次见白洪法是在河北香河的卡车拉力赛上,旅途的劳累并没有显现在他充满精力的脸上。与其他在主席台上观战的嘉宾相比,白洪法像个大男孩儿。然而,在这之后的短暂谈话中,他又是睿智的。曾经与一位发动机行业的长者聊天,这位长者惟独提到的两个令他赞赏的年轻人其中就有白洪法,并像讲评书一样向我们数点起了这个年轻老总做的令他赞赏的事情。
没有60年代的死板,更没有新新人类的轻狂。对于白洪法来讲,年轻是本钱。年轻使他有更多的精力去做他想做的事情,而且他的思想会超越所处的竞争环境。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讲,困难总是在前面,上柴也不例外。2004年上任以来,他带领上柴跨越了一个又一个槛。种种不可预料的困难,或许正是白洪法带领的这支年轻的队伍所需要的阅历。
打造国际化的上柴,上柴人有这样一个目标:“中国第一,世界一强。”
|